薛峰
近讀《世說新語》,“德行”卷中的一個小故事頗讓人心動。晉朝名人顧榮在洛陽的時候,一次應邀赴宴,發現送燒烤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色,于是就把自己那一份讓給他吃。同座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道理呢?”后來遇上永嘉之亂,顧榮去江南避難,每逢遇到危急時刻,總有一個人在身邊幫助自己。問那個人為什么這樣,原來他就是以前得到顧榮贈送烤肉的那個人。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作為士大夫,顧榮能顧及一個送烤肉的仆人的感受,在那種環境下確是難能可貴的。由此我想到結草銜環的故事。
先說結草。晉國大夫魏武子有個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晚年病重,對兒子魏顆說:“等我死后,將此妾嫁人。”不久魏武子病情加劇,彌留之際改口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危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公元前594年秋,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晉軍獲勝收兵后,當天夜里,魏顆在夢中見到了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再說銜環。相傳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楊寶的小孩,9歲時,在華陰山下玩,看見一只黃雀為鴟梟所傷,墜于樹下。楊寶便取雀以歸,置巾箱中,食以黃花,百余日黃雀傷愈,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自稱西王母使者,以白環四枚與楊寶,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后來,楊寶子、孫、曾孫數代果然顯貴。
于是,后人將結草、銜環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于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懷一顆憐憫心,多做一點好事,多關心一下別人,多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多播撒一些善意的種子,有時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會得到回報,這就是常說的善有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