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中心論的不斷衰落和文化多元論的普遍流行,許多思想家開始考慮如何借鑒世界各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從而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找到人們安身立命的內在依據(jù)。特別是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類的物質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但隨之而來的環(huán)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緊張關系,變得更加突出。前者表現(xiàn)為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后者表現(xiàn)為社會競爭加劇并趨于殘酷無情。于是,人們開始了追問和思考,并尋求解決的理念和方法。在反思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思想受到了關注。
對于“天人合一”,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說“這個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含義異常深遠的思想”;法國哲學家施韋茲則盛贊它以“奇跡般深刻的直覺思維”,體現(xiàn)了人類最高的生態(tài)智慧,是“最豐富和無所不包的哲學”。
“天人合一”中的“天”既包括自然之天,也包括神靈之天,但最重要最基本的還是前者,即宇宙自然界;而“人”則包括人力、人道、人為、人欲,也泛指整個人類。
“天人合一”這個詞雖然出現(xiàn)在宋代,其思想?yún)s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之際。但當時的天人關系多具有宗教神學色彩,人們認為天帝支配著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人們必須通過占卜和祭祀來通達天意,以求保護。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人合一”觀抹去了神學色彩,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家和儒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從現(xiàn)實和理想兩個層面論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在現(xiàn)實層面上,老子認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是公正無私的,而人道則不是。在理想層面上,老子主張人們放棄一切違背天道的行為,“塞其兌,閉其戶,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從而進入“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莊子則視“自然無為”的天道為人道的最高準則,提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的觀點。這里的“人”是指違背天道的人為,“故”是指違背規(guī)律的私智技巧。莊子反對以人為對抗天道,旨在強調人們的行為必須順應自然。
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從社會政治和道德倫理出發(fā),提出了“人與天一”的命題。他把“天”看作是道德倫理的化身,并把宗法人倫上升為一種天然合理的東西,用“天意”來協(xié)調人類關系,從而建立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秩序。孟子則提出了“天人相通”。
他認為不僅是自然存在的本體,也是道德、義理等價值存在的本體。人作為道德、義理等價值存在的體現(xiàn)者,其所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都源于天道,本于天道,天道與人道是相通的。荀子作為先秦哲學的總結者,對前人“天人合一”觀中的抽象化和片面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肯定道家有見于自然之天,但批評他們“蔽于天而不知人”;他也不贊成孟子把人道直接歸結于天道的做法,由此提出了“天人相交”,認為天道和人道既有對立,又有統(tǒng)一。后來,唐代柳宗元和劉禹錫繼承發(fā)展了荀子的學說。
漢代的董仲舒總結前人關于天人的論述,提出上天和人之間存在感應,天能夠通過自然現(xiàn)象示警于人或表示鼓勵,人也能以行為改變天命,這就是著名的“天人感應”學說。基于這種理論,儒家學者認為人與天的根本遵循是一致的,只要遵循天道修身治國,就能實現(xiàn)“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種以人心體會天心、力圖從行為準則上將自身與天道合而為一的思想,體現(xiàn)了儒家內圣外王的根本追求。
到了宋代,張載完整而明確地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他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意在運用“誠”“明”的概念,肯定儒家的人世思想和關注現(xiàn)實世界的精神。后來,人們就用“天人合一”來概括天人之間的相通相合。
綜合各家學說,“天人合一”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方面:首先,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二者彼此相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老子說:“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儒家學者則從“性天同一”出發(fā),提出天人一體,反對人與自然的分割對立。像孟子就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強調了人經(jīng)過后天的努力和修煉,可以達到人天相參的境界。
其次,重視生命,兼愛宇宙萬物。中國古人把尊重一切生命價值,愛護一切自然萬物視為人類崇高的道德職責。孔子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把自然界納入仁愛的范圍。孟子更進一步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明確主張把愛心從人擴展到一切事物。道家的莊子則認為天地萬物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平等的。物各具其性,各得其所,我們不能把此物視為主,把彼物視為賓,更不可扼殺萬物的本性,破壞萬物的真性。
最后,人與自然要和諧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天人合一”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它一方面強調人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天休命”“輔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要充分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合理利用規(guī)律。正如《周易·系辭》中所說:“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