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林
[摘要]作為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第一次論戰,“問題與主義”之爭對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主義、什么樣的方式來拯救自己進行分析,使得廣大進步知識分子、社會團體出現了分裂,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并將其予以政治實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統一,這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關鍵詞]“問題與主義”之爭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近代知識分子
[中圖分類號]K261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五四時期的一件人事,“問題與主義”之爭一向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內部走向分裂的重要標志,而這也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之間爆發的第一場論戰。這場爭論從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以及剩余價值學說等方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奠定了認知基礎。
“問題與主義”之爭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效傳播
“問題與主義”之爭闡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清除了社會上對馬克思主義存在的諸多誤解,有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在近代中國,問題與主義孰先孰后的問題一直是先進知識分子們所關注的話題。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近代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科學解讀。
近代中國實用主義者胡適根據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空談等不良風氣,專門撰文《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胡適在文中認為人們應當高度重視近代中國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而不是走向高談主義,需要多談一些問題,而不是談論紙上的一些主義,需要研究社會上亟需解決的各種問題等等。在他本人堅持的觀點中,認為社會問題主要體現在“賣官賣國問題”、“基層的生計問題”、“最高統治者的權限問題”以及“國家加入國際組織問題”等。而這些問題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性,為此并不能體現胡適先生對于“主義”二字的不重視。然而,通過他本人“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社會多數人運動的方式”這一觀點將其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問題與主義”之爭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宣傳。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近代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以及剩余價值學說等進行了大力宣傳。而在胡適等人對于唯物主義觀點的否認方面,主要體現在,自己認為正在尋找包治百病的“根本解決”,就可以不再竭心盡力的研究這樣或者那樣的解決方法。在這一觀點上,李大釗等人進行了具體的回應,為中國唯物主義觀點的快速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此,李大釗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概念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進行闡釋,并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于解決近代中國社會問題的重要意義。此外,針對胡適對剩余價值學說的攻擊,李大釗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中專門用三個章節進行論述,有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問題與主義”之爭消除了社會上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誤解。針對于近現代中國產生的各種主義,胡適等人曾經針對“社會主義”這一名詞進行了有針對陸的撰文,認為馬克思所提倡的社會主義與其他人的觀點存在不同,所以就形成了你的社會主義不是我的社會主義等觀點。之后,李大釗等人通過報紙、講壇以及走向農工等形式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大力宣傳,有效清除了社會上對馬克思主義存在的一些誤解。
“問題與主義”之爭與馬克思主義的大眾認同
作為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第一次論戰,“問題與主義”之爭對中國需要什么樣的主義、什么樣的方式來拯救自己進行分析,使得廣大進步知識分子、社會團體出現了分裂,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最終轉向了馬克思主義。
“問題與主義”之爭與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問題與主義”之爭促進了李大釗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一般認為,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之前,李大釗并非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正是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李大釗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實現從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生轉變。比如,在對胡適相關言論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李大釗發現:“其中有的或可與先生的主張互相發明,有的是我們對社會的告白”。兩者之間的爭辯,促進了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改變。在此之前,陳獨秀并不是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持有者。對此,在李大釗撰寫的文章中,體現出仲甫先生以及胡適先生的思想與文學運動的批判,認為是一種“支那民主主義”的正統思想。然而,這是在這兩者的政變中,陳獨秀才逐漸走向了馬克思主義?!皢栴}與主義”之爭發生之時,陳獨秀因發放傳單而被捕入獄,他出獄之后發現李大釗與胡適之間存在一定的政治分歧,并試圖加以調和,后發表文章《本志宣言》等。但是,正是在試圖調和李大釗與胡適二人之間分歧的過程中,陳獨秀先生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使其民主主義觀點改變。毛澤東最初作為民主主義者,其觀點的轉變是在通過現實實踐,使之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然而在此之前,毛澤東所堅持的思想主要在于空想、民主、新村主義等等,而受到問題與主義爭辯的影響,使得毛澤東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索,最終將其關系進行系統的梳理,從而確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問題與主義”之爭與社會團體的分化。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李大釗提出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解決近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這在當時眾多社會團體中產生重要影響,使其逐漸分化,有的社會團體逐步轉變為共產黨組織,有的社會團體則發展成為黨的外圍組織,還有的社會團體中的個人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等。以新民協會為例,“問題與主義”之爭發生之后,協會對問題與主義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認真討論,來選擇用什么主義挽救近代中國。在法國,部分新民協會會員就改良與革命兩種道路進行了激烈討論,在以蔡和森同志為首的大多數會員中,強烈贊同走俄國的社會主義道略,而在蕭子昇等人的觀點中,認為社會的進化則是無限期進行的,在個性的道路中也是一樣,并不應該以一部分人的犧牲為代價來換取更多人的幸福,而是堅持以教育為革命路線,進而追求全面福利,進而倡導其改良。之后,在長沙的新民協會會員也就這一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其中陳啟民、毛澤東、何叔衡、易禮容、鐘楚生、賀延祜等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問題與主義”之爭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實踐
在這兩者的爭辯中,李大釗就曾經說到:“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了能夠將他本身堅持的主意能夠對世界產生影響,那么就需要將他的理想如何環繞他的現實環境進行充分研究”。實際上,以李大釗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通過論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相結合的必要性、相結合的內涵以及相結合的途徑等,有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政治實踐。
在論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相結合必要性的過程中,李大釗在對“主義”的論述中強調注意分為理想和實用兩種,并認為與實際相結合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及作用。李大釗認為主義一方面是在昭示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也會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因環境的差異而發生變化。在論證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實相結合必要性之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又對二者相結合的內涵、途徑等進行分析。對此,李大釗認為結合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是的代的產物,而中國實際面臨的國情不太相符,對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的相適應必須立足中國的社會現實情況;第二,不能以不同時代的社會理論來詮釋中國社會;第三,必須通過中國社會發展現狀來應用馬克思主義。
(作者為南陽理工學院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
[注:本文為2015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激進與嬗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的陳獨秀思想研究》(項目編號:2015BKS01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胡適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李大釗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逢先知:《毛澤東年譜(189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