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玉巧 牛翠萍 王紅
摘要: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繼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同時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歷史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對待馬克思主義,避免將其教條化,在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基礎上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轉向避免走向復古和全盤西化。我們要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上繼續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90-02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新形勢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牢牢把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個靈魂,“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1]。這就要求我們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努力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社會各界研究和傳播傳統文化的熱情高漲。這種情況下有人對形勢進行了誤判,認為意識形態領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方針發生了變化,不斷出現對傳統文化無限拔高的論斷。在這種傾向面前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詩經上有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馮友蘭認為舊邦新命,是近代中國的特點。[2]中國是舊邦,是一個文明古國,但但現在的中國是與傳統社會形態不同的新的中國。近代以降,中國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屈辱和磨難。面對外敵入侵,無論傳統文化有多少治國理政的智慧,都沒能避免中華民族被瓜分豆剖的命運。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主題。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應該和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如果公眾不學習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缺乏認知,就很難準確地觀察當代社會,也很難把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在各種文化交匯融合中形成的,這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但馬克思主義畢竟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與中國文化有著本質的不同,要想在中國被接受和認可就要有民族化的表達方式,和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相融合。馬克思主義能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關系到馬克思主義能否在中國扎下根,能否被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決定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經驗教訓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為使一般民眾易于理解和掌握深奧的理論,艾思奇、沈志遠等人開始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通俗化的嘗試。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融化在人們日常習見的、淺顯的事例和熟知的諺語故事中娓娓道來。艾思奇在《七十二變》中,用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比喻本質與現象的關系;在《雷峰塔的倒塌》中,生動而深刻地論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嘗試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注意了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汲取營養,注意貼近中國的實際。
在激烈的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一直在關注馬克思中國化,尤其是毛澤東同志不但多次論及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尤其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任務》一文中,講到學習,毛澤東強調:“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3]
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還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很多概念如“實事求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改造,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
新中國成立后在“左”傾思潮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逐漸疏離,到“文革”時很多馬克思主義者干脆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簡單對立起來,對傳統文化不管是精華還是糟粕,一概反對,并且經常用傳統文化的糟粕去反對其精華。結果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被拋棄了,其中的很多糟粕卻復活了,導致個人崇拜盛行,形而上學猖獗,唯心主義泛濫。這一時期還過度強調對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忽視對其優秀成分進行吸收,使得馬克思主義失去了時代性,成為退離了人間大道的孤家寡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經驗與教訓,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使其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更高地程度上實現了有機結合。
三、在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基礎上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價值日趨多元化,有些國家和勢力趁機極力優化西方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追求,導致現在社會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有的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中國現在搞的不是馬克思主義;有的說馬克思主義只是一種意識形態說教,沒有學術上的學理性和系統性?!?[4]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要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5]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提供了思想土壤,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烙印。只有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充實和完善,使馬克思主義從內容到形式都真正地具有中國特色,才能夠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發展。正如毛澤東所說,在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時“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6]。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也不是雙方范疇的簡單轉換,而是兩種理論在實踐基礎上的有機結合。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融入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語境下表述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思維方式與中國傳統的悟性思維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上繼續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
中國傳統社會中孕育出來的傳統文化建基于農業生產方式和農耕文明之上,傳統的價值體系和以血緣家庭為紐帶的宗法制度息息相關,和君主制、等級制也有著緊密的關系。這決定了在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些陳腐、保守、偏狹的社會文化觀念和道德倫理信條。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存在的一些權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現象以及扯不斷的裙帶關系和人情網等都是傳統文化消極的一面[7]。因此,傳統文化就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轉型是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進行的。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當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斷交流、對話,不斷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注入新的現代性元素。同時,馬克思主義對西方文化采取既不全盤接受也不全盤否定的態度,對其進行批判地利用,這種做法有利于破除人們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轉向避免了全盤西化[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轉向避免了簡單復古。我們要肯定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不能對傳統文化不加選擇地一味宣揚,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繼承。要用馬克思主義去改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使傳統文化的精華更具時代價值。
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我們可以對傳統文化范疇進行形式的改造,用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的形式對傳統文化作出新的“闡釋”,賦予其現代表達形式。
傳統文化要想重新成為現代社會基本價值的一部分,在實現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形式上,就不僅需要學術研究和學術探討,還需要從學術研究走向大眾的生活,推行文化的生活化,讓傳統文化變成大眾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所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書齋,直面社會,參與實踐,利用多種媒介尤其是利用移動媒體將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平民化”地傳遞出去,讓大眾也積極參與其中。
(作者單位: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中國夢”視閾下傳統文化現代化研究,項目編號14E032。
參考文獻:
[1][4][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2016-05-18/2016/5/20.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何志鈞.光大傳統文化的生命力[N].人民日報,2012-05-15.
[8]張敏.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D].中共中央黨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