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翌
摘要:隨著國家依法治國原則的建立,對我國的教育管理活動的進行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促進了高校管理活動有序性和規范性的形成。但是利益是把雙刃劍,我國高校管理體系有效結合和發展的同時,其自身的管理弊端逐漸顯現。這一形勢,要求高校不斷完善高校法律的弊端環節,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以符合我國社會的發展理念。本文主要就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校學生管理;法律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37-01
前言
隨著我國法制社會體系的不斷完善,極大的規避當下社會的不正當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產生,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利于整個民族和諧融合發展。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發展,也極大的影響到當下的高校管理工作,利于促進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同時為我國的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一、高校學生和法律的聯系
教育的不斷改造和發展,學生和高校之間的法律聯系越來越為密切,進而也產生相應的矛盾和沖突。面對這一矛盾和沖突,法律體系的出現極大緩和二者之間的關系,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進程。對于高校學生和校園法律之間的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高校學生和學校之間的民事關系。其二,高校學生和學校之間的行政管理關系。其三,高校學生和學校之間的特別法律關系。這第三種法律關系,在當下的高校管理活動中被充分體現。
二、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的弊端
(一)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弊端
在高校的校園管理活動中,對于高校生法律教育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高校沒有把法律意識在校園內進行良好的宣傳,導致教師和學生對于管理活動中的法律意識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嚴重影響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其二,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忽略了法律意識的教育,導致學生的法律意識低下。
(二)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弊端
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學校管理體系的不完善性,導致建立的法律體系忽略了學生的重要性。第二,高校生的教育學習權利受到影響。第三,對于學生的違反行為,沒有依據相應的法律體系進行管理。第四,高校生的財務自由權沒有得到保護。第五,高校學生的個人隱私權利受到輕視。
三、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有效解決
(一)建立合理化的管理體系,增加合理性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國家法治理念的影響下,我國高校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建立合理化的管理體系,增加管理活動的合理性,促進管理活動的有效進行。對于高校管理體系法律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加強高校管理環節的規范性,增加管理的法律元素。對于法律的內容,管理的環節、申述活動給予重視,促進高校和學生之間和諧發展,降低高校學生之間的沖突發生頻率。為了使高校管理工作良好的進行,增加管理的法律化,高校可以建立相應的高校學生的管理規范,完善以往的管理體系的弊端,加強不同環節的管理力度。例如,加強學生學籍的管理、加強學生班級的管理、加強評判機制的管理等等。以促進高校的校園管理活動法律化科學化的進行。
(二)增強法律教育活動,改變教育策略
對于高校校園教育策略的改變,主要是高校要注意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增加學生法律意識,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對自身行為進行良好的約束。高校在改變教育策略的同時,也要注意對以往教育管理理念的改變,建立人性化的管理體系,增加學生和法律的聯系,把說教活動加入到管理活動中,培養高校生的法律形式,注意維護高校生的人身合法權益,緩解高校生和學校之間的矛盾,促進整個管理工作高效率進行。
(三)增加法律管理制度化
高校管理制度化主要是,在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管理制度體系下,增加管理體系的規范化和法律元素,在規范高校生行為的同時,保護高校生自身的權利。加強高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主要是在原有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告知環節、辯論和闡述環節、申訴環節。這三大環節的增加利于促進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增加管理體系的制度化和透明化。
結論
高校管理體系的建立,首先要對高校學生的人身權益進行保護,在此基礎上,對高校生的行為進行約束,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高校管理體系的不完善和發展,利于緩解高校和學生之間的矛盾,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
(作者單位:西京學院)
參考文獻:
[1]吳秀明.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問題初探[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9(06):45-46.
[2]楊一青.對高校學生管理法律問題的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2015,11(06):106-107.
[3]黃海鵬.大學生危機事件管理的法律問題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7(05):13-14.
[4]劉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問題初探[J].天府新論,2014,16(5):89-90.
[5]尹曉敏.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建設的理性程序思考——基于正當法律程序的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15,13(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