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整理/清風 編輯/長歌
過度講究衛生不可取!
采訪整理/清風 編輯/長歌


俞為榮
上海交通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北部)燒傷整形科副主任醫師,博士,擅長(特)大面積燒傷、嚴重皮膚軟組織損傷救治、疑難傷口診治、疤痕防治、各種體表腫塊及畸形診治。
專家門診時間:周二下午 北部周五上午 南部
“講衛生”是現代人的良好素養,正是由于衛生習慣的改進,幫助人們有效控制了一些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但有些人因“講衛生不當”,特別是因“恐菌心理”導致的不良習慣引起了一些健康問題,這實在是得不償失。本期我們有幸請到了第九人民醫院(北部)燒傷整形科的俞為榮醫師為大家談談衛生觀念中的幾點誤區,給大家提個醒兒,以便遠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學生活》:很多人在剪腳趾甲時特別認真,會把大拇指的趾甲剪得特別短以保持清潔,但這種過度修剪趾甲的方式會引起“甲溝炎”,是這樣嗎?
俞醫師:我在臨床上經常遇見平時非常注意衛生的人腳趾的大拇指得“甲溝炎”。因為他(她)們常把趾甲剪得太短,盡管沒有剪破皮膚與甲床,但本來可被壓在趾甲下方的皮膚也會被擠壓在趾甲(向下彎的側面)及鞋子之間,當趾甲長長時就容易刺破皮膚,造成感染,即為“甲溝炎”。感染會導致局部肉芽及疤痕增生,更容易被鞋子擠壓磨破,自然容易導致復發。拔甲可以消除趾甲一方擠壓的作用力,使傷口容易恢復,但趾甲再長出來后仍可能造成擠壓,依然存在甲溝炎復發的風險。徹底治療的辦法是切除側面向下彎曲部分的趾甲及甲溝,使其不再長出來刺破皮膚。當然,預防的方法是不要把趾甲剪得太短。
《科學生活》:現在條件好了,在家洗澡非常方便,很多愛干凈的人士喜歡經常洗澡,而且還會用搓澡巾認認真真地搓掉皮膚上的灰塵、泥巴,把皮膚搓得紅紅的,覺得很過癮,但這種愛洗澡的方式對皮膚會造成傷害,會不會因此患上干燥性皮炎?
俞醫師: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洗澡方便了,許多人養成了常洗澡的好習慣。但洗澡過度有時候也會引起一些麻煩。我們知道,皮膚最外層為角化層,不含活細胞,洗澡時常可被搓下來,但它并非是完全沒有功能的“骯臟的老坑、泥巴”。用“皮膚的生態濕地”稱呼它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它的作用:其主要成分是老化上皮的角蛋白;也含有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具有抑制細菌的作用;還有少量“常駐菌”,也會有接觸外界環境而沾染到的異物及其他微生物,這些外來物質會受到皮脂及“常駐菌”的抑制、破壞,其中某些抗原成分可被傳到皮膚表皮、真皮、皮下組織內的免疫細胞,使機體能識別及控制,起到類似免疫接種的作用。因此或許可把皮膚角化層視為訓練機體免疫系統的常設機制,使人體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如果洗澡時不斷過度搓掉這層角化層,那么可能在遇到外來異物或致病菌時就失去了一個緩沖層,直接致敏皮膚,引起皮疹、發癢等癥;特別在干燥的冬季,皮膚血管收縮,皮脂分泌少,皮膚新陳代謝慢,不能及時補充形成新的緩沖層時,就更易發生“干燥性皮炎”。
防治的措施就是重建及保護“緩沖層”,即洗澡時不能過度用力搓盡角化層,把皮膚搓紅,也不建議過多使用去污劑松解這緩沖層,特別在冬季。皮疹嚴重時適當使用調理局部免疫的藥物,抹上刺激性小的霜劑,以臨時起到緩沖的作用。
《科學生活》:生活中常會出現磕碰、擦傷等皮膚破損的情況,有的人喜歡用消毒液、抗生素涂抹,但如果對傷口過度“消毒”可能會導致過敏性皮炎、濕疹。那么,該如何處理這種皮膚小傷口呢?
俞醫師:皮膚破損了,屏障完整性被破壞了,外界細菌容易入侵,有感染的風險,在早期的確需要“清創、消毒”,減少(條件)致病菌的數量。
但營養狀態良好、血液循環通暢、免疫力正常的人,在受傷后很快會在傷口局部聚集足夠的白細胞,幾天后甚至可以形成肉芽層,以抵抗外來病菌。因此,一般污染不明顯的小傷口,不消毒、不用抗生素也常不會出現明顯感染,而后愈合(發明抗生素之前的人類及動物都是這樣活下來的,是進化的選擇)。


反過來,我們在臨床上常發現因過度使用消毒劑而導致傷口愈合延遲,甚至傷口周圍出現濕疹的情況。而告知該類患者不再使用消毒劑,用平時生活中常接觸的自來水洗傷口后,往往會使傷口在短期內愈合,濕疹隨之消失。其原因類似于上面提到的“皮膚生態濕地”的破壞,只是消毒劑的作用比洗澡搓擦更為嚴重,且造成“菌群紊亂”——對抗生素、消毒劑敏感的常駐菌被殺滅,對抗菌藥物有耐受能力的細菌被選擇性的遺留下來,且往往是致病菌。
也有很多患者因害怕感染,希望有傷口時一直服用或注射抗生素,其實這也沒有必要。剛受傷時,可以用抗生素,并應該用破傷風抗毒素,因為破傷風桿菌在土壤中是非常常見的,并且一旦感染后果非常嚴重。但隨著時間推移,當傷口局部聚集起足夠的白細胞來消滅細菌時,則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了。
當然,如果是嚴重的損傷,影響到全身或局部的免疫力時,就應另當別論。當沒有必要用抗生素時卻使用,就屬于濫用抗生素,其后果是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而使抗生素失去作用,造成真需要使用抗生素時而無藥可用;也有人由于使用過多藥物而造成肝臟損害,甚至增加肝癌的發生率。
對使用消毒劑過度造成的傷口問題的處理辦法就是不用原使用消毒劑,也少用其他消毒劑;慢性創面可以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自來水沖洗,在清洗的同時恢復正常菌群,重新達到微環境平衡,創造有利于傷口愈合的環境。
《科學生活》: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口腔健康,但有些人特別是男同胞,刷起牙來很用力,這種不恰當的刷牙方式會不會損傷牙齒?
俞醫師:口腔、特別是牙齒周圍凹溝內容易積存食物殘渣及細菌,可能引起牙周炎等疾病。因此餐后漱口、睡前或后刷牙,清除、減少這些殘垢很有必要。但應講究方式方法,否則日積月累過度用力地刷牙、剔牙容易損傷堅硬的牙齒,而被損傷的牙
齒修復能力很差。所以,清潔口腔,應盡可能采用輕柔的方式。
口腔內的細菌也應被視為常駐菌,在口腔黏膜沒有破潰時,不必在意。口內產生的唾液具有殺菌的功能,能維持口腔微生態的平衡。過多的唾液應吞咽入胃,吞入正常菌群也是維護腸道菌群平衡的需求;古代養生家強調唾液為“津液”,把咽入津液作為修身的基本方法,為數千年經驗的積累,可見其重要性。
《科學生活》:生活中的細菌無處不在,有些對我們的健康還是有益的,我們該如何正確地看待無處不在的細菌呢,如何與它們和平相處?
俞醫師:上面幾種情況的共同特點是,患者或其監護人非常重視細菌,害怕細菌。其實我們生活在充滿細菌的環境中,不管是體外還是體內,都有很多細菌,而其中大部分是無害甚至有益的,“恐菌心理”是要不得的。
當然,現代都市人口密度大,人群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帶致病微生物的人,在公共場所,特別是在傳染病流行的時期,注意少接觸容易污染的物品是有必要的。但沒有必要恐懼,因為恐懼心理本身可能影響人的免疫能力,進而增加得病的幾率。
平時注意體育鍛煉、維持營養平衡、維護體表微生態、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可以幫助維護個人的抗病能力,在接觸到少量致病菌時就能及時清除,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不能只寄希望于抗生素或消毒劑。愿人們重視鍛練并相信自己的免疫力,戒除“恐菌心理”,科學地講衛生,坦然地生活在供養我們的一方水土中,與環境和諧共處,特別是要注意維護我們體表的含菌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