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供稿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復社30周年暨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科普創作研討會召開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供稿
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在他創作的天文科普圖書《追星》中曾引用林語堂的一句話:“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居住其中,卻感覺不到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從哪里開始。”
在日前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承辦的“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復社30周年暨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科普創作研討會”上,卞毓麟總結他心目中最好的科普“應該讓人感覺不到科學在哪里終了,人文從哪里開始”。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潘敏出席會議,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楊建榮出席會議并致賀詞。王恩多、楊雄里、褚君浩、葉永烈、卞毓麟、楊秉輝、沈丕安、沈柏用、江世亮等十多位院士、滬上科普名家,以及科普創作領域新生代代表濟濟一堂,共同就科普創作如何助推上海公民科學素質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如何創新科普方式,推出具有時代影響力的科普作品建言獻策。
根據《上海市公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將從2015年的18.71%提升到25%,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楊建榮在研討會致辭中指出:培養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石。科學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多渠道的終身過程,而科普創作出版是培養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抓手和途徑之一。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要站在歷史新高度,認清自身的職責和定位,進一步增強科普創作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善于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加強科普創作的能力建設;要增強精品意識,多出版內容兼具科學性、專業性、科普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公民喜聞樂見的科普精品,進一步發揮好其培養和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功能。
中科院王恩多院士提出,科普作品要把科學發展的歷程和有待解決的問題告訴公眾,從而加強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對此,中國腦科學計劃的籌建者和推動者、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楊雄里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舉例說,前幾年有一部叫《盜夢空間》的電影討論盜夢是否可能,實際上,在研究神經科學的科學家來看,盜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是不可能的。因為迄今為止,神經科學家可以根據人們大腦里特殊的波形,得知人在做夢,但是具體在做什么夢,除非根據做夢人自己的述說,或者根據夢話可以知道,否則基本不可能知曉。“既然連在做什么夢都不知道,如何盜夢?”楊院士認為,最近20年來,科學發展非常迅速,即便是科學工作者,對自己研究領域以外知識的了解也非常少,需要看大量科普作品。科普作品應該把科學發展的局限性告訴公眾,使得公眾對科學形成比較全面的理解。



我國肝腫瘤內科知名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原院長楊秉輝指出,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治病,更是促進人的健康。如果能夠控制高血壓,就相當于預防了心腦血管疾病。因此,他認為醫學科普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需要被強調。
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秘書長趙衛建指出,1980年以后,國內科普的形式以活動為主,逐步淡化了作為科普基石和源泉的科普創作這一塊,但事實上,這些才是源泉。
會上,上海科普出版社還向各位科普名家授予了“科普簽約作家”榮譽聘書。據介紹,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最初成立于1957年,1958年并入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經國家出版局批準復社,與中國科普出版社同為國內科普出版大本營中的兩員“老將”,品牌優勢明顯。如今,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走到了“而立之年”,除秉承初心外,還將從傳播理念、傳播方式、運營模式、科普主體等方面進行多渠道的探索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