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鴻模 編輯/繡夫
東歐隨筆(四)
文/劉鴻模 編輯/繡夫



服裝,有人將其稱為人的“第二皮膚”。早在“人猿相揖別”時,人類就開始穿上各種各樣的服裝。服裝連接著各民族的地域、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時尚以及審美等各個方面,也是旅游中觀察風土人情的一個視角。
在東歐的大街小巷,能遇到無數當地的民眾或者外來的旅游者,于是,也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服裝,猶如看一場永不落幕的“服裝秀”。
東歐諸國經濟發展參差不齊,但無論窮富,所到之處,所見之人,幾乎都衣冠楚楚,看不到衣衫襤褸者,即使偶爾見到的乞丐也穿戴得同常人無異。
正是入夏時分,白天氣溫已經升高,無論男女老少,標配無外乎T恤衫、牛仔褲,只是款式、色彩以及圖案稍有差異而已。這身穿著打扮似乎已經成了一種世界性的現象。在紐約、巴黎、東京、上海,我們都能看到這類標配式的服裝。這似乎在提示人們:各國服裝文化的差異正在縮小,甚至趨于消失,全球化的時代已經悄然到來。
男女畢竟有別。女性尤其鐘愛裙裝,中外皆如此。夏季正是穿美麗裙子的最好季節,無論是喧囂的鬧市,或者安謐的古鎮,都能看到穿著裙裝的女孩,飄然而過。有的長裙及地,有的短不足尺;有的連衣及裙,有的下裙上衣;有的紅艷如火,有的色淡若無。如此這般,形色各異。
遇到過一對情侶,兩人的穿著恰似“紅花還需綠葉扶”。小伙子T恤的綠色正好襯托了姑娘長裙的艷紅。
在保加利亞玫瑰節活動現場,一個貌似活動組織者的大媽令人印象深刻。她穿一身連衣長裙,裙上花紋皆為大花大葉,且花紅葉綠,十分惹人注意。在玫瑰田和自助餐點,我兩次見到了她,也記住了她這身打扮。她手持移動電話,大聲指揮著現場一群男子漢,頗有氣派。這身滿是大花大葉的長裙倒和她的領導風格十分吻合。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逐時尚,彰顯個性,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在各國都市的街頭,不時能看到時尚小伙、時髦少女。他們的穿著打扮絕非普通標配,而是別出心裁,刻意與眾不同。
華沙街頭的一位小伙子長發及腰,身穿鮮艷的紅衣紅褲,手執紅色雨傘,走過布拉格街頭,自然成為一道風景,引得不同膚色的游客追著他大拍一通。
在波蘭克拉科夫城堡,見到一位少女,身穿深藍上衣,頭發高高梳起,且編扎了幾根小辮,就像戴了峨冠高帽,在人群中十分扎眼,很能讓人想起東漢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民謠,仿佛今日時尚只是對昔日的仿古。
服裝款式與色彩的搭配,最能體現人的情趣和修養。在東歐各地街頭,能看到不少穿著可體、搭配精心的男男女女。
華沙瓦津基公園的湖邊,一個少女獨坐臺階,她的圍巾、上衣和褲子,從上到下都一個色系,只是深淺有別。看似簡單,卻非常協調,一看就知道,這絕對是個對服色頗為講究的“色彩控”。
而在捷克溫泉小鎮見到的這一對,穿著儼然就是“情侶裝”。左邊的女士上身是牛仔衣(因天太熱系在腰間),下身是淡灰長裙;右邊的男士上身是藍灰襯衣,下身是牛仔褲。兩人可謂是上下交叉,彼此呼應協調。
上面提及的那位時尚小伙子是紅衣紅褲配紅傘。無獨有偶,在布拉格老城廣場,又看到一個女士是白衣白褲配白傘,看來都不是隨意之舉,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和搭配的。
看似不經意的小細節,實際卻往往體現了穿衣者的修養與素質。在這種得體、協調、和諧的背后,是民眾較高的審美素質和藝術修養的體現,是多年藝術熏陶的結果。
保加利亞帕韋爾巴尼亞小鎮一家古董店,店主是個胡子大叔,穿的那條俗稱“西瓜紅”的褲子實在是酷得很。那種紅,不僅帶有異國情調,而且與店門外墻壁的色彩很般配,甚至讓人覺得處在這樣的色彩環境中,就該穿這樣色彩的服裝。







捷克溫泉小鎮的女店主,金發碧眼,雖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穿一身淡金色針織上衣,色彩恰與滿頭金發相接近。其他發色的人,若穿這身衣服恐怕就不會這般和諧。
在保加利亞索非亞街頭看到兩個體態豐腴的大媽。倆人似乎都是職業女性,正好下班回家,一副中年人打扮,不艷不麗,沉著穩重,服裝與年齡、職業相稱。然而,其服色在穩重中又不乏變化與調節,并不顯得單調而沉悶。左邊的女士穿黑色短裙而配一件粉色上衣,加一條米色圍巾;右邊的女士則在深色長裙外套一件紫色長衫,搭配十分得體。
紅色與綠色是對比色,這兩種顏色搭配,對比強烈,不免有些刺眼,而且多少帶有點土氣,時下即使在中國偏遠的山鄉恐怕也難以見到穿得大紅大綠的女孩。然而,就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我卻偏偏看到了如此搭配的一個女士。不知她是有心還是無意,但乍看時,還著實讓我嚇了一跳。
但回過頭來,又覺得這色彩搭配有些似曾相識,但究竟在何處曾經見過,也想不起來。
歸來后查了東歐諸國國旗,發現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國旗就含有這兩種色彩。這個女士或許就來自這兩個國家之一,其服裝色彩與她所在的民族、國度的傳統色彩密切相關。看來還是我孤陋寡聞,少見多怪了。上面提及的那位保加利亞玫瑰節上的領導大媽的花裙其實也是這兩種顏色。
左圖即為保加利亞國旗。
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即將開幕,屆時,我們可以看到各國運動員的服裝,其服色大多會取自各國國旗的色彩,意在以色彩來象征各自的國家。
還是孩子們的衣服最為亮麗、活潑。華沙瓦津基公園,一隊孩子正坐在湖邊聽老師講話,服裝色彩就像打開了的水彩調色盤,紅紅綠綠,深淺濃淡,煞是好看。
服裝也是民族文化的顯現與標志,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裝樣式與色彩偏好。
這次東歐之行的重頭戲——保加利亞玫瑰節巡游既是歡慶的節日盛典,也是民族服裝文化的展示。
剛在玫瑰田看到的花農又出現在的巡游隊伍里,他們的服裝充滿保加利亞的民族特色。男子上穿繡花白襯衫、深色馬甲;下穿寬松長褲,腰系紅色寬大腰帶。年輕女孩上身則是繡花白襯衫、紅色馬甲;下身則內穿紅色繡花長裙,外系黑色繡花圍裙。白、紅、黑三色組合,簡潔而又明快,民族風格濃郁。
大媽們的服裝稍有不同。她們上穿繡花白襯衣,下穿黑裙,系紅色繡花圍裙。色彩搭配依然是白、紅、黑三色組合。







來自山區的男子漢身穿皮坎肩,背懸旗幡,腰纏寬腰帶,綁銅制響器,彪悍強健,走路鏗鏘作響。
穿著古羅馬武士服裝的漢子頭戴護面頭盔,身穿皮毛坎肩,腳蹬皮靴,肩扛長矛,走起路來虎虎生威,讓人回憶起羅馬人統治保加利亞的漫漫歲月。
一副軍人打扮的小伙子也出現在巡游的隊伍里,身背背包、鋼槍,仿佛就要離家遠征。二戰已經結束70年,受盡災難的歐洲人的心里總還有戰爭的夢魘,就連這歡樂的玫瑰慶典也依然保留著戰爭的記憶。
一個漂亮的女孩穿著民族盛裝走來,臉頰粘貼著黑色的印記。不知道這是古老的民間習俗,還是標新立異。
在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與保加利亞的索非亞,我們都意外地看到了當地民眾在劇場前舉行盛大社交活動的場景,那是難得一見的另一種形式的“服裝秀”。
布加勒斯特歌劇院前廣場,聚集了一群20歲上下的青年男女,都身穿正式的晚禮服,神態拘謹,不茍言笑。男青年個個西裝革履,頸上打領帶;女青年個個都是曳地長裙,紅藍綠白,顏色各異,儀態萬方。
看得出,他們似乎平時也很少這身打扮,所以還請了專業的攝影師在為他們留影。
人群中也有一些年長者,似乎是他們的親屬,也在為他們拍照留影。有旅友猜測,這是當地的高中生們在舉行畢業慶典。從年齡與場景看,似乎是這么回事。但由于語言不通,也未能搞清究竟。
在索非亞的人民劇院前,我們看到了另一場社交盛典。參加者老中青皆有,也都是清一色的晚禮服。男士還是一律的深色西裝,女士服裝隨年齡差異,款式較為多樣,不像布加勒斯特歌劇院前的青年那樣全是曳地長裙。其中的年長者恐為當地社會名流或團體大佬,一副德高望重的樣子,氣度頗為不凡。依然不清楚這群人為何聚會。大家猜測,或是某個團體的周年慶,或是某一新劇的首演式,但還是不得而知。
雖然,不清楚這兩場社交盛典的主題,但這兩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們一睹兩國民眾另一種生活場景和服飾打扮,讓我們看到了東歐服裝文化的另一面。
服飾,是觀察異國文化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由微知著,對東歐諸國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其他見聞,也可謂不虛此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