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燡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成熟的背景下,以網絡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在信息采納、新聞發布與事件跟蹤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天,互聯網媒體儼然已成為了大眾話語表達的重要媒介,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逐漸升溫、日趨頻繁。文章以議程設置理論為背景,通過分析突發性事件中新舊媒體的議程設置互動行為,闡述了新舊媒體的優劣勢,旨在促進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媒體;傳統媒體;突發性事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3-0015-02
現階段,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挑起了信息傳播與意見提供的“大梁”。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公眾對各類信息的渴求程度較高,我國的社會矛盾較尖銳,且由于人口數量大、所以發生突發性事件的幾率較高。突發性事件容易吸引公眾的關注,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是新舊媒體的主要工作之一。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傳播中的議程設置互動是引導公眾思考的重要手段。
1 議程設置理論概述
議程設置理論由美國學者麥科姆斯和肖提出,該學者通過研究媒體報道活動與公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之間的關系后,認為傳播媒介的報道活動與大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之間存有高度的對應關系。媒體對某新聞事件報道工作的重視程度影響著公眾對此新聞事件的認識,如果媒體花大氣力報道某新聞事件,不斷強調新聞事件的重要性,則公眾也會順理成章地認為該新聞事件非常重要,可能對自身的生活產生影響。議程設置理論確定了媒體在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意見領袖的地位,指出媒體具有引導輿論風向、擴大或降低新聞事件社會影響力的功能。
2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動的方式
2.1 議程從傳統媒體流向新媒體
議程從傳統媒體流向新媒體指的是某類新聞事件率先由傳統媒體報道,議程隨后流向新媒體,網友們通過互聯網渠道對新聞信息進行轉載,在此過程中形成網絡話題,廣大網民就網絡話題展開討論。新媒體對新聞事件的持續報道有利于提升傳統媒體對新聞信息的重視,意味著新媒體的新聞報道有利于促進新聞在傳統媒體方面的持續發酵,從而令新聞事件的影響力不斷增大。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其講述了中國美食文化與民風民俗。《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網民們對該部紀錄片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涌現了大量關于《舌尖上的中國》的話題。可以看到,在互聯網媒體對《舌尖上的中國》大加報道后,中央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也開展了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跟蹤報道,發起了眾多關于美食與文化的討論及話題[1]。
議程從傳統媒體流向新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過程中較為常見。例如,烏魯木齊“7·5”事件,這是一起造成了嚴重社會后果的突發性事件,該事件由央視率先報道,在全國范圍內造成了極大的震動。在中央電視臺報道了“7·5”事件后,新浪微博等新媒體迅速跟蹤了這起性質惡劣的新聞事件,網民們在互聯網上表達了對此次事情的譴責,同時寄托了對罹難者的哀思。烏魯木齊“7·5”事件的報道與發酵過程實質上是議程由傳統媒體流向新媒體的過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議程設置上的廣泛合作極大地豐富了信息的傳播渠道,使得公眾能夠實時了解各類突發事件的動態進展。
2.2 議程從新媒體流向傳統媒體
前段時間,“羅一笑事件”風靡朋友圈。一位名叫羅爾的父親在網上募捐,募捐項目附上了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文章講述了其與患白血病的女兒一起抗擊病魔的經歷,這篇文章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同情,許多人為這個“可憐”的家庭捐款。然而,隨著互聯網媒體的深入報道,記者們發現羅爾擁有巨額財產,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窮人。一時間,網絡上充斥了對羅爾的譴責與批評,指責其利用慈善營銷套路實施“詐捐”陰謀。隨著“羅一笑事件”的持續發酵,傳統媒體也開始跟蹤報道這一事件,有效地擴大了事件的影響力,使得更多的群眾加入到對人性與金錢的思考當中。通過分析“羅一笑事件”的始末,不難發現該事件的議程最初掌握在新媒體手上,隨著事件的社會影響力持續增大,傳統媒體開始關注并報道“羅一笑事件”,至此,“羅一笑事件”的議程成功地由新媒體流向了傳統媒體。在“羅一笑事件”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議程設置方面的互動所取得的成果是豐碩的,在事件報道過程中,許多民眾的防詐捐意識得到了強化。
3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突發事件議程設置互動中的優劣勢
3.1 新媒體的優勢與劣勢
3.1.1 新媒體的優勢
得益于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速度上具有巨大的優勢。在“問題疫苗”事件發生后,澎湃新聞便極快地為公眾報道了這一事件。此外,新媒體還具有信息容量大的優勢。可以看到,與報紙相較,新媒體的新聞客戶端中的新聞能夠囊括更多的信息,加之網絡新聞能夠添加視頻、音樂等信息元素,因此新媒體的新聞更容易吸引公眾的注意力[2]。
在“問題疫苗”事件中,各大網絡新聞媒體或利用真情流露的文字吸引公眾,或采用真實生動的圖片來提升新聞的吸引力,新聞信息量之大是傳統媒體難以比擬的。
3.1.2 新媒體的劣勢
由于信息源的魚龍混雜,新媒體所報道的新聞的真實性常常無從考究。在“問題疫苗”事件中,某網絡媒體報道了一篇幾年前的關于“問題疫苗”的文章,這篇文章誤導、蠱惑了不少人,使社會陷入了“疫苗恐慌”之中。數年前,國內曾經出現過“搶鹽事件”,不法分子在網上發布消息,謊稱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將影響中國的海鹽生產業,導致大批不明真相的群眾瘋狂囤鹽。
3.2 傳統媒體的優勢與劣勢
3.2.1 傳統媒體的優勢
傳統媒體是最具新聞權威性的媒體。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工作受多類政策法規限制,媒體工作者的職業素質普遍較高,因此新聞的真實性較強。中國的傳統媒體擔負著引導輿論方向、消除不真實信息對社會不良影響的重責。在“疫苗恐慌”席卷大半個中國之時,國家衛生部門通過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傳統媒體發布權威消息,說明了“問題疫苗”對人體的影響,從而使得新媒體平臺中各類有關“問題疫苗”的謠言不攻自破。在公眾心中,傳統媒體代表了科學、象征著權威,因此政府的會優先選擇在傳統媒體上發布政策、法律等重要信息。
3.2.2 傳統媒體的劣勢
與新媒體相較,傳統媒體的報道效率相對較慢,且新聞報道一般缺乏足量的細節。傳統媒體因受多重因素的限制,不僅是受到到訪時間、地域、傳輸方式等方面的影響,也有來自自身的阻力、傳統媒體記者長時間習慣了原有的報道模式,按部就班,很難深入地去探究新聞事件原有的來龍去脈,更不用說收到消息后能及時報道出來了。就“毒疫苗”事件來看,央視等傳統媒體保持了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只能重復報道疫苗的最新查處信息,因其自身的媒體因素,而沒有能及時跟進對“疫苗失效”問題做出有效的解釋,這也就間接導致了“疫苗恐慌”現象的出現[3]。
4 結束語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是大眾傳媒的主要構成因素,在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的發展形勢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應當加強在議程設置上的合作與互動,確保突發事件報道的準確性與實時性,從而最大程度地推動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子陽.大眾傳播媒介信息傳播的非理性探究——從議程設置論和符號學出發[J].西部廣播電視,2016(17).
[2]向志強,葉雨菁.網絡媒體的國際傳播議程設置——基于內容分析的視角[J].傳媒觀察,2016(11):32-35.
[3]楊涵宇,徐俊青.議程設置理論視閾下高校官微育人功能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2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