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芝
【摘要】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小學數學課程的設置乃至全部數學活動,都要遵循其課程目標.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特別是一名農村小學教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認為,小學生年紀小,思維能力尚不發達,處于提高數學素質的起步階段,他們剛剛接觸數學,究竟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喜歡數學,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達到課堂教學目標呢?從事數學教學多年,下面是我的幾點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小學教育專業
一、創設情境,運用形象化語言,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剛剛升入小學,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講是生活的一次大轉變,無憂無慮的生活轉變為正規的小學教育,大多數孩子不適應,上課坐不住,特別是農村許多孩子沒上過幼兒園和學前班,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無從認識,學生理解力差.在教學時,數學教師就要注意說話的技巧,語言表達要簡單易懂、形象生動,增強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學生.在教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會采用一些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學習數字1~9的時候,我會教學生背誦一些順口溜:“1像鉛筆細又長,2像鴨子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5像鉤子稱東西,6像口哨吹一吹,7像鐮刀割青草,8像葫蘆搖一搖,9像氣球飛上天.”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了枯燥數學內容一定感情色彩,將數字形象化,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讓教材中的生活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下學習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充分運用插圖等形式,把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接觸到的事物,運用數學語言提出問題,諸如,做飯買菜、做游戲、乘車、買東西、爬山、植樹等等,素材就是從學生熟悉的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提取出來的,極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些素材,讓低年級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學有趣味,學有收獲.如,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教材中配有一張學生熟悉的校園學生活動圖,我利用多媒體放大這張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并從這張圖中找出相應的角,并形成角的概念.對于農村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可能從房屋、家具、操場等實物中對角有一定的認識,因此,圖畫中,教學樓的四角、足球場的角、教學樓匾上的直角很容易找到.其次,教師手中的三角板的直角也容易被學生找到,到此,教師引導學生在圖畫中找出除直角外的角還有哪些,讓學生把隱藏在圖畫中的其他角也找出來,經過學生仔細觀察和一番交流,能找出剪刀、大表上的銳角和鈍角,連單杠、雙杠、足球網等里面不易找出的角也能找出來.從學生熟知的直角再過渡到銳角、鈍角,符合學生從生活中認知的規律,又因為這些內容是從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來的,因此,不但學生學習的興趣高,而且也容易讓學生形成抽象的角的概念.學完之后再讓學生到學校操場上找出各類的角,學生的興趣高漲,也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運用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并解決數學問題.
三、利用表揚評價來培養學習興趣
榮譽感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榮譽感特別強,其學習興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社會效果.他們常常由于獲得好成績受到教師、家長、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贊賞而引起榮譽感,為保持已獲榮譽而更加努力學習.在教學中應給予學生正確、恰當的表揚.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眼睛注視著他們,以一種期待的眼神鼓勵他們大膽發言.要注意不失時機給予表揚、鼓勵,哪怕是一句表揚的話,幾朵鼓勵的小紅花,都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待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應適當降低標準,側重表揚,鼓勵其進步.表揚是教師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的具體體現,也是保持學生興趣、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的重要手段.同時我認為,恰當的評語,不僅能給學生指導學習方法,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如,對一些作業完成較好的作業本,不妨寫上“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真聰明!你肯定還有高招,因為你是老師的驕傲!”表揚優生但也不能責罵較差的學生,相反,應抓住其閃光點,適時給予鼓勵.如,“好樣的,有進步,繼續努力!”“看到你在進步,老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付出了勞動!”“你能行,老師相信你!”這樣帶感情色彩的評語,使學生感到了教師對他的關心,充滿了希望,從而逐步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作為一名農村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啟發誘導,及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步步著眼于學生的興趣的培養,鼓勵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勇于探索、敢于創新,改變傳統“灌輸知識”,讓學生想學、樂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雖然,農村跟城市比,學生起步低,教學設施落后,但只要我們用心,一定會在現有的條件下,把學生的興趣提高,把教學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書臣.淺談農村小學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0):222.
[2]胡春艷.適合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數學內容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