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明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認真備好課,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是照本宣科教教材,而是用好教材。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拿到語文教材后,不能盲目地走進課堂,首先要了解教材中每組課文的知識結構,其次是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弄清作者的編寫意圖。最后是按照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注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一定要弄清“教什么”“怎樣教”,把教學每一個環節做到成竹在胸。下面就教師分析小學教材的過程談幾點膚淺的做法。
一、了解教材中每組課文的知識結構
1.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學段的課文編寫都有很強的系統性,都是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把每一組課文的知識結構進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編排。各年級的語文教材,每一組課文的編排和知識結構,都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低年級注重字詞的學習掌握,中年級注重詞句的閱讀掌握,開始習作,高年級注重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
2.各個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組課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分析教材時,一定要考慮這一組課文教學中要落實標準學段目標的要求。在教學三、四年級的課文時,我們要結合課文的詞語特點,重點訓練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在教學五、六年級的課文時,我們要指導學生結合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文章的表達效果。
3.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組課文,分為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兩大類型,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在教學時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如人教版教材中四年級語文下冊,《桂林上水》和《七月的天山》這兩篇課文中,《桂林上水》屬精讀課文,我們在分析教材時,一定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設計課時,必須精講多練,把握課后練習和拓展訓練。《七月的天山》屬略讀課文,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指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較短時間內把握文章的大意,逐步掌握略讀技巧,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獨立閱讀的能力。
4.在語文教材中,根據不同的學段,都編排了詩歌、古詩、文言文等,詩歌突出朗讀、背誦。古詩和文言文采用誦讀的方式,讓學生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自己讀懂。根據學段的不同,各個年級古詩教學在理解和感悟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如,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詩歌《鵝》一文,重點突出讀讀背背,識字寫字,就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四年級語文下冊中《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這幾首古詩要突出讀讀背背,解詞解句,能夠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高年級應突出自主感悟,朗讀欣賞,如,六年級語文下冊中《七步詩》這首古詩,一定要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自主感悟每句詩的意思。
二、掌握每一組課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小學語文教材,根據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從分析教材得知,每一組課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都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思。(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課《翠鳥》一文,教學目標是:(1)了解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的特點,進而理解這些特點和翠鳥捉魚本領的關系,初步知道翠鳥的特點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漸漸形成的,教育學生懂得愛鳥、護鳥。(2)學習作者觀察的順序和抓住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4)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3自然段。教學重點是抓住描寫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的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三、分析教材要仔細體會課后思考練習顯示的編寫意圖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一年級下冊開始,每冊由八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的識字課、閱讀課、語文園地、回顧拓展都圍繞本組主題合理安排,相互聯系。每篇精讀課文后面都設置了精煉的訓練習題,如,四年級語文下冊中《桂林上水》一課,課后的練習是:寫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把課文背下來;認真讀課文最后一段,聯系上文說說自己對桂林山水的感受;把課文第二自然段抄下來。從教材課后思考練習來看,注重從“文體”向“學體”的轉變,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個性化閱讀,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分析教材時,了解每一組課文的知識結構,掌握每一組課文的教學重難點,弄清每一組課文作者的編寫意圖,就能很好地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分析教材,真正讀懂教材、讀透教材,引領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李小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J].科學咨詢,2015(44):82.
[2]謝秀君.淺析教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下),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