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香
摘 要:情境創設應以學生為主體,形成愉悅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和積極有效的學習狀態,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
關鍵詞:情境;興趣;主動;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認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應該營造學習氛圍,創造學習環境,組織學生參與一定目標導向下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學習,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思維的提升,并能最終實現學生的發展。那么,如何才能讓情境發揮它的積極作用,真正讓情境為孩子所需、為課堂所用?
一、結合課堂,捕捉需求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數學是一門知識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具體而形象,當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模塊重難點、易混淆知識點時,教師需要借助情境的創設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打開學習思路。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節時,因為受已學過的加法、減法和乘法三種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思路的影響,孩子們對除法豎式感覺非常陌生,也常常在書寫豎式時將除數和商的位置顛倒。因此,新知教授之前,教師就利用“小貓抓老鼠”這一經典故事展開演變,邊講故事,邊將豎式符號和各部分名稱進行了分解:除號就像一座小房子,房子的窗旁來了一只想偷吃油的老鼠,小貓爬上房頂往下一看,呀,一只老鼠!小貓“喵”一聲叫,騰空一躍,抓住老鼠,老鼠偷不成油,還被貓逮個正著。教師接著問:“這個故事大家熟悉吧?今天,我們繼續在‘貓抓老鼠的游戲中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有余數的除法”和“貓抓老鼠”也是有聯系的嗎?孩子們沖破了大腦中已學知識的固定思維限制,帶著一份新奇樂呵呵地和老師一起進入新課的學習。像這樣,教師只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需求以及課堂教學需要創設情境,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需求和困惑點,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切實提升數學課堂教學實效。
二、激發興趣,利用真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因為只有興趣才能持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將興趣作為學生認知活動的契機和直接誘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心創設具有美感、趣味性、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才能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使學生產生“情不自禁”投入學習活動的心理。如,教學“認識方向”一課時,教師在課前播放了一個頭發花白的老爺爺第一次進城看孫子的情境:城市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下車老爺爺就迷路了。這可怎么辦?怎樣才能幫助老爺爺找到他兒子家的路呢?一幅幅畫面的呈現,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孩子們仿佛置身其中。有的孩子提出可以去找警察叔叔幫助,有的孩子認為可以打電話叫爺爺的兒子來接他,還有的孩子提出可以買一張地圖找到家的方向,然后坐公交車……想別人所想,急別人所急,思想教育在這兒已不用教師再去浪費口舌,孩子們七嘴八舌,紛紛投入到如何解決問題之中。于是,地圖怎么看?方向如何辨別?怎樣數公交車站點?一連串的問題從孩子們的腦中蹦了出來,帶著疑惑,孩子們對新知學習充滿了期待,數學學習因此呈現出了更多生命的色彩。
三、貼近生活,形成真實感
數學家華羅庚曾形象地描述過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無處不用數學。”多年實踐經驗也在告訴我們:當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越貼近時,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學“平移與旋轉”一課時,教師播放了課間操《小蘋果》的音樂,孩子們離開座位,跟著音樂節奏跳起了舞蹈,在舞蹈中雙手和雙腳往前、后、左、右四個方向走動,孩子們發現他們的身體在做著平移的運動;而一手為軸心,另一只手沿著軸心繞圈圈的動作卻是做著旋轉的運動。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發現自己每天做的課間操竟然與今天的數學知識息息相關,快樂和自豪溢于言表,充滿理性的數學知識瞬間變得有血有肉、趣味盎然,數學學習在這一刻早已成了孩子們心中好玩的游戲。
四、共同建構,體現主體感
情境創設的最終目的是為課堂學習所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所服務。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學習是有血有肉的集體行為,情境創設既不應該背離學生,又不是由教師一手創建,它是師生共同參與構建的過程。如,教學“認識線段”時,教師隨機用學生手上玩方繩的毛線展開新知的探索,先讓學生兩手緊握毛線的兩端,用力一拉,觀察兩手間毛線的樣子;接著,兩手一松,觀察毛線的變化。學生持續把玩兩三次后,教師接著問:在剛才毛線“一拉一松”的過程中,你觀察到拉緊之后的毛線和放松的毛線相比,有什么不同?看似毫無目的的玩耍,經教師的提問挑起,目的性隨之凸顯。孩子們馬上發現:兩端拉緊的毛線是“直的”,放松之后是“彎曲的”,線段“是直的”這一本質特征瞬間進入孩子腦中,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而可感知。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保障了孩子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并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有效的情境創設應該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營造愉悅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形成積極有效的學習狀態,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發展,實現“育人為本”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湯琪.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5).
[2]李慶明.兒童教育詩:李吉林與她的情境教育[M].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