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密?/p>
古詩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對古詩文的閱讀,新課標作了明確的評價: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及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該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jù)這一評價,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古詩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注重朗讀,培養(yǎng)語感
葉圣陶曾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敏銳的感覺。”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佳作,是積累語言材料的必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重要方法,而朗讀是接受和領(lǐng)悟語言、培養(yǎng)語感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朗讀不等于死記硬背,但也不能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朗讀,而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首先,朗讀宜多種方式并舉。單一的誦讀方式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甚至會導致對古詩文產(chǎn)生厭惡情緒。因此,教師宜采用齊讀、范讀、分組讀、分教色讀等多種方式并舉。對一些優(yōu)美篇章,如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還可以在朗讀的過程中配上背景音樂,更有利于學生體會作品的內(nèi)涵及感情,從而達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通過多讀,充分調(diào)動學生感覺、知覺、聯(lián)想、想象、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從而感受到語言的情味及旨趣。
其次,古詩文朗讀還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diào),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從“一水間”“只”“數(shù)重山”等詞語,體會出靠家近——應該還,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唱;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讓學生體會漂泊在外的游子對家鄉(xiāng)是多么的牽腸掛肚以及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再次,營造誦讀氛圍。由于古詩文比現(xiàn)代文難朗讀,所以,很多學生認為誦讀文言文是件苦差事,提不起興趣,采用的方法往往是死記硬背。在古詩教學中,要讓學生注意古詩朗讀的基本技巧,如,停頓、重音、語速等明確相對應的符號,如停頓“/”,重音“·”,延長用“——”等。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孩子們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通過對古詩不斷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動手動口,給古詩加上各種朗讀符號,自己練讀,再同學間互讀,接著全班試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音韻節(jié)奏,領(lǐng)略是的音樂美,并發(fā)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練習朗讀,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還能加深他們對詩的內(nèi)容的理解。
最后,還可以經(jīng)常舉行古詩文朗誦會,并對朗讀較好的學生給予獎勵,對背誦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扶植。還可以采用“比一比,看誰背得快”“比一比,看誰背得多”的形式進行比賽,以賽促讀。此外,教師也可以加入到誦讀的行列,師生齊背,同甘共苦。上述方法,既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的誦讀環(huán)境,又讓學生體會到誦讀的快樂。
二、反復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lǐng)悟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通過誦讀,在頭腦中想象,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階段過后,則要使情景完美統(tǒng)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對詩歌的理性認識。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兼及寫景與記事兩個方面,前十句重在詠雪,后十句重在送別,但送別又始終不脫離雪景。全詩用了四個“雪”字:送別前的雪,餞行時的雪,送別時的雪,送別后的雪。一幅幅鮮明的畫面,猶如電影的遠鏡頭、中鏡頭、特寫鏡頭,交替使用,錯綜多變,波瀾起伏,點染出塞外風光的綺麗,為讀者熔鑄了美好的意境。為了啟發(fā)學生想象,不妨設計如下提問:“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點?一個“卷”字刻畫了什么景象?一個“折”字使我們看到了什么情景?一個“即”字則又道出詩人怎樣的心情?一連串的問題,打開了學生想象的翅膀,使他們看到了一幅邊地漫天大雪的壯麗景象……通過這些形象,感性認識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教師可根據(jù)詩中的“胡裘”“錦衾”“角弓”“鐵衣”皆軍幕中實有事物,展開提問:詩中是通過胡裘、錦衾這些高級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凍硬以至無法控制,都護的鐵衣冷得難以著身來表現(xiàn)邊地的奇寒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說明了什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詩中的描寫加以補充擴展,漸入詩的意境,從對自然景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悟出哲理。
三、新知與舊知相結(jié)合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以前所學的古詩文大多印象不深,背誦不出來,即使能背誦出來的,也寥寥無幾,遠未達到新課標的要求。要改變這一局面,教師除了督促學生多誦讀,培養(yǎng)誦讀的習慣外,還應采用新知與舊知相結(jié)合的方法。即在教學過程中,把一些題材相似的古詩文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聯(lián)系起來進行教學,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推及其他。如,在教學《三峽》時,便可結(jié)合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一詩,以舊帶新,學生背誦這首詩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又如,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可以讓學生背誦以前學過的一些送別詩,做到“溫故而知新”。
四、適當拓展延伸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適當?shù)赜烧n內(nèi)拓展延伸到課外,力求“得法于課內(nèi),運用于課外”,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如,教學《扁鵲見蔡桓公》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像這樣短小精悍而又富于啟發(fā)的文言短文,只要對個別不易理解的詞句作注釋,學生便能理解其中大意。又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一詩,可引導學生閱讀《歸田園居》一詩,再將兩首詩進行比較、歸納,作者鄙視名利、安貧樂道的品德及操守便體現(xiàn)了出來。學生一旦讀懂這些古詩文的原始“版本”,自然就對古詩文閱讀產(chǎn)生興趣,便會為之付出努力,那么古詩文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摘抄引用的習慣,把課內(nèi)外的一些名言佳句摘抄下來。學生在摘抄及反復誦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累,這些名言佳句一旦牢固儲存在記憶倉庫里,并能隨時提取運用,將會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王東明.引領(lǐng)孩子踏上古詩文誦讀之路[J].考試周刊,2008(9).
[2]孫麗萍.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點滴收獲[J].新課程學習(中),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