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蓮
前段時間,江蘇某家長在論壇里發帖稱:給孩子穿打補丁的衣服到學校,竟然被學校老師責令“整改”,意思是“穿補丁衣服,給學校和班級丟了臉面?!币粫r之間,引起網友的圍觀,并紛紛吐槽。在如今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情況下,學校出現了“補丁學生”,的確簡直就像是一個傳說,也無怪人們議論紛紛了。
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雖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了,但的確學校里依然有“補丁學生”的存在,不僅沒得到教師的噓寒問暖,同學的極大同情,反而遭到教師“一刀切”式的責令“整改”。被“整改”的原因是這些個穿補丁衣服的學生“丟了學校和班級臉面”。這著實令人唏噓,嘆為觀止。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究竟怎么了。其實,如果我們把完滿的學校教育比喻成一個木桶的話,那么從“補丁學生”事件的發生發展來看,不難看出可能是我們現下的學校教育中節儉教育出現了短板。
我們心理學的木桶效應是指一只木桶要想把水盛得滿滿的,唯一的條件就是每一塊水桶的板子要一樣平整合齊并且完好無損。假如這只水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一塊水桶木板若有破損,這只桶就無法滿滿當當地盛水。這也就是說一只木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并非取決于那塊最長的木板,而是沒有想到的是取決于那塊最短的木板?;诖耍就靶直环Q之為短板效應。由此可見,上述的江蘇某家長在論壇里發帖爆料學?!把a丁學生”事件,其實就是我們學校德育——節儉教育缺失的具體表現。其本質是對我們自詡的一流特色教育的一次嘲弄,大大的校園,溫暖的教室,肩負教書育人重責的可敬教師竟然容不下一個小小的“補丁學生”。
面對“補丁學生”事件學校教育應該好好反思,認真查漏補缺,亡羊補牢,重溫節儉精神,重拾節儉教育,重建節儉校園。
一、學校教育在物欲橫流、人心不古的現下,不應該忘記和拒絕對學生開展節儉教育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奢,惡之大也?!狈g成今天的話就是告誡我們: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梢姽湃耸嵌嗝粗匾暪潈€的??v觀古今中外,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無一例外,要想謀生存,要想謀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所以,節儉乃是做人之本、興家之本、立國之本。另外,根據教育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與規定,未成年人在校期間,教師理應承擔監護之責。所以,學校教師對處于消費階段的學生進行節儉教育實乃法律賦予的職責所在。對“補丁學生”責令“整改”實在是不負責任,作為教師、學校罪莫大焉,是對學校教育短板的進一步削弱與減低。
二、摒棄我們時下學校教育特別是德育中浮躁與虛榮是當務之急
我們要廣義地理解節儉。教師在思想上要搞清楚生活貧困要勤儉節約,生活富裕也要勤儉節約。俗話說:“坐吃山空。”歷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討過街頭。”的案例比比皆是。今天,隨著時代進步,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勤儉節約的精神內涵應該更加豐富——它應包括正視貧困、容納節儉、好善樂施、扶危濟困等等,而不是無視貧困、忽視貧窮、嘲笑貧窮。首先,我們從事學校德育工作,不應該忽視我們國家的國情,雖然我們國家的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1981年的8.35億人,降至2014年6800萬人(有的說是8000萬),然而貧困依然是影響和制約我們國家崛起的一塊短板。其次,我們要培養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大國公民,也不要忘記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也是我們中國設立的“扶貧日”,10月31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勤儉日”。更不要忘記根據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全球仍有22億貧困和準貧困人口。
三、創設條件,積極打造節儉型校園
李商隱說過,“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睔v史的潮起潮落也反復佐證了這個道理: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所以,我們今天學校、老師應該做的,不是讓“補丁學生”整改,而是以此為校園熱點,引爆消失已久的節儉教育,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節儉教育使勤儉成為學生的一種操守、一種品行、一種素養、一種美德;使崇尚節儉,合理消費,杜絕浪費成為當代學生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我們教育者應剔除世俗浮躁與虛榮,靜下心來,為了學校教育的完滿與健康,為祖國的未來,努力把校園打造成一個節儉型校園。具體的可以通過各學科滲透方式開展,也可通過周會、班會、隊會等方式進行,還可以通過參觀社區扶貧點,深入貧困戶訪貧等方式操作,也可以通過學校局域網、互聯網在網絡平臺上查閱貧困地區及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況等方式進行。這些活動的開展目的就教育我們教師與學生,始終警鐘長鳴,要知道我們國家雖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還有6500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需要我們繼續堅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同時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在學校中從小就養成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參考文獻:
[1]方靜.探究農村小學生勤儉節約教育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17).
[2]張秀花.對小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