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赟鵬+袁紅
摘 要:針對××區15所幼兒園的1151名幼兒生活自理情況進行了現狀調查,并針對性地提出如下策略:以幼兒發展為主體,提供必要的發展支持;強化有針對性的課程建設意識,構建有利于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課程體系;增強統籌資源意識,建立“區域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發展共同體”,從而更好更快地提高××區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策略
一、以幼兒為發展主體,提供必要的發展支持
幼兒園應重視在生活環節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注重幼兒在“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如,在餐點環節,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和幼兒共同約定進餐規則:進餐前先洗手后入座,進餐中鼓勵幼兒獨立進行,進餐后自己漱口和擦嘴。午睡環節,給幼兒提供一個溫度適宜的環境,有意識地在睡覺時讓幼兒自己脫衣服并整齊疊放在約定位置,起床時讓幼兒自己穿衣服,穿戴整齊后整理自己的小床。同時,還可以在班級的值日生“工作”中增加監督、檢查、幫助等職能,以鞏固幼兒的自理能力。
家長應多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之事,對幼兒的嘗試和努力要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如,可以鼓勵幼兒自己洗手、洗臉,讓幼兒自己整理玩具、圖書和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另外,調查中發現幼兒在“作息、飲食、睡眠”三個方面的自理性比較薄弱,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引導幼兒不要長時間,尤其是晚上不要看電視看得太晚,每天合理安排餐點時間,幫助幼兒養成定點、定時、定量的進餐習慣。家長可以多陪孩子看一些有生活小常識的動畫片,幫助幼兒了解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引導幼兒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垃圾食品。此外,家長應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事業固然重要,但對孩子的培養,父母的陪伴是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
二、強化有針對性的課程建設意識,構建有利于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課程體系
構建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不僅有利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幫助教師解決聚焦于教育教學中的疏忽問題和瓶頸問題。因此,幼兒園應加強對健康領域教學中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的課程規劃意識,可以從如何培養幼兒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行為習慣、衛生習慣和自我保護能力方面入手。
構建、落實相關課程體系時,教師要切實做好如下三個方面:(1)要有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幼兒園要注重從小、中、大三個不同年齡段把握幼兒在“作息、飲食、睡眠、行為、衛生、自我保護”方面發展的核心經驗,切忌不能過度、過早、過分要求幼兒必須達到哪個水平、必須發展到哪種能力,而是要發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給予幼兒適宜的評價和幫助。(2)要有針對性的強化意識。不同幼兒園、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班級的幼兒在生活自理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不能對幼兒采用以一概全、以偏概全的意識,即不能因為這個、這些幼兒在這些方面發展較好,就武斷認為這個、這些幼兒在那些方面發展也好,那個、那些幼兒在這些方面也發展較好。如,根據調查得知,整體幼兒在作息和睡眠習慣方面要加強培養,男幼兒要更加注重在行為習慣方面的培養,而女幼兒要更加注重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培養。(3)要有科學的統籌方法意識。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既要注重在一日生活環節中有針對性的滲透,如幼兒入園時要有意識地提醒幼兒自己背書包、自己拿衣物,幼兒午睡時提醒幼兒側著或仰著;同時也要注重開展專門的生活自理主題教育活動,如,通過開展安全小衛士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三、增強統籌資源意識,建立“區域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發展共同體”
通過調查發現,區域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高,進一步對園所走訪后得知,多數幼兒園很想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和相關的教育課題,問題是不知道如何開展。因此,園區可以建立“區域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發展共同體”,充分發揮區級教研員的專業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區域中心組的“分園”指導作用,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專業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優質幼兒園的輻射示范作用,盡可能讓園所之間、教師之間互動分享優質經驗,既可以是總結交流在開展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相關課題方面的經驗,也可以是互動探討在教育教學中產生的實際問題,還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策略,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指導。積極樹立統籌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相互學習,高校、幼兒園、教研部門之間的良好合作,幼兒園、社區、家長之間的良性運轉三方面的意識,以促幼兒園更好更快發展、教師更好更快成長、幼兒更加健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