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平+王彩仙+江仕誼
摘 要:情緒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心理現象,是聽障學生學習與生活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聽障學生由于自身身心缺陷,情緒體驗有其自身特點,容易產生諸多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學習與生活。特殊教育學校要注重聽障學生情緒調節的教育,教會聽障學生掌握情緒調節的一些基本方法,教育聽障學生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聽障學生;情緒;教育;策略
心理學認為,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當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時,人對待事物就會有一定的態度,符合自己主觀世界,就會產生愛、滿意、愉快、尊敬等內心體驗,不符合自己主觀世界時,就會產生憎恨、不滿意、痛苦、憂愁、憤怒、羞恥、悔恨等內心體驗。
聽障學生由于聽力語言障礙,他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容易出現偏差。比如,認識事物較片面等。因此,對認識過程作用于人所產生的最普遍、通俗的情緒喜、怒、哀、驚、恐、愛等內心體驗,對聽障學生而言,就難以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極易引發聽障學生產生不良情緒,進而深刻影響聽障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一、聽障學生情緒特點及主要表現
1.聽障學生的情緒體驗比較單調、貧乏
聽覺障礙使得聽障學生缺乏或完全喪失了外界各種聲音的刺激。和諧的旋律、悠揚的歌聲、柔順的言語等,不會引起聽障學生愉快的體驗。同樣,噪聲和穢語也不會引起聽障學生的煩惱和厭惡。也就是說,聽障學生缺乏言語刺激引起了各種情緒體驗。這就使他們的情緒單調貧乏,缺少程度上的細微差別。
2.聽障學生的高級情緒缺乏
高級情緒一般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聽障學生缺乏語言,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到周圍環境,缺乏對具有明確的社會性質的高級情緒的認識,對真善美、假丑惡等是非評價標準比較模糊、片面,甚至錯誤地理解。
3.聽障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普通人,其性格偏內向,情緒易不穩定
據有關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聽障學生敏感多疑,性情憂郁,常常無理取鬧,性格偏執,自卑且不合群。
二、聽障學生不良情緒的產生
研究表明,聽障學生不良情緒產生原因,主要有主、客觀兩個方面。
1.主觀因素
不良情緒的產生主要原因是聽障學生認知不協調、負性情感體驗強烈、自我中心傾向明顯。
(1)認知不協調
聽障學生由于聽力障礙、語言缺乏,導致他們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遲緩、水平較低,使得他們在認知活動中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思維所占比率較小,直觀感知在認知決策中所占比率較大,導致認識過程與內容不一致,認知成分與認知方式不協調,易于憑感覺對問題做出判斷和處理。
(2)負性情感體驗強烈
聽障學生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障礙和干擾,導致個人目標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形成需要—挫折,行動—挫折,目標—挫折之間的惡性循環。過強的挫折感會助長聽障學生負性情感,遇到問題時加劇內部心理沖突。他們或采取回避矛盾的方法來減輕沖突,或采用不正常的行為方式來解脫,轉移、掩蓋內心的苦悶、焦慮和恐懼。
(3)自我中心傾向明顯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不確定的自我認識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對聽障學生而言,對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認識,會影響自身的心理活動及行為,進而影響不良情緒的產生。
2.客觀因素
由于生理的缺陷,使他們在生活中會有種種不便,甚至有時還會遭到厭棄或歧視,長期沒有得到有效疏導就會產生自卑心理體驗。一些聽障學生不愿意和正常孩子交往,眼睛不敢看人,也不愿意交朋友。他們總是感覺自己低人一等,自卑成了聽障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
部分聽障學生由于殘疾,家人要么過度關懷,時時使他們處于一種被保護、被同情、被施舍的劣勢處境;要么漠不關心,放任自流,使他們處于一種被遺棄,或成為家庭累贅與負擔的危險境地,這些都不利于聽障學生擁有正向的情緒體驗。部分聽障學生家庭,無法正視自己孩子殘疾的現實,不讓他們外出,害怕丟臉,使得他們加劇對自我的否定,從而無法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到社會生活中。
三、聽障學生情緒的調節
情緒可以進行有效疏導、調節控制和教育培養。很多時候,所謂的劍拔弩張、所謂的不可調,往往是可以揉碎在“退一步海闊天空”里的。特殊教育學校要重視聽障學生情緒調節的教育,培養聽障學生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學習與生活。
1.愛心關懷
特教教師在思想上對聽障學生要有正確的認識:聽障學生首先是兒童,是正在發展中的兒童,與普通兒童有基本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師必須熱愛聽障學生,以無私的愛心打開聽障學生心靈的大門。教師在工作中要充滿信心,具有克服困難的樂觀精神,以愉快、喜悅的心情去感染聽障學生,使聽障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境,并多用表揚鼓勵的方法,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擺脫由生理缺陷所造成的消極情緒。教師要把愛心無私地奉獻給聽障學生,讓聽障學生在教師濃濃的愛心關懷下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2.行為矯正
行為矯正是通過正負強化來糾正不良行為模式,建立新的良好行為模式的方法。如,對于人際交往障礙學生的治療,可以這樣設計:第一,先找到自己的優點,找到自信,接納自己;第二,主動去活動現場,看別的同學怎樣交流;第三,主動找同學說一兩句話,體驗樂趣;第四,多找幾個同學說說感興趣的話,體驗樂趣;第五,讓自己習慣這樣的場合。
3.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是近年來在教育領域新興的一種治療方式。對于一些聽障學生來說,他們的不良情緒是其心理障礙的外在表現形式。心理干預多采用認知療法、宣泄療法和心理動力療法。
4.環境改變
環境改變也稱社會生態環境改變的方法,是通過兒童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變,如家庭境況、學?;虬嗉墶⒅車h境的改變來影響兒童的情緒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同樣,學生因學習或師生關系不好出現心理問題,教師也要考慮改變對待學生的態度、方式方法,如果單純試圖改變學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5.實用的小技巧
(1)表情調節
有研究發現,憤怒和快樂的臉部肌肉使個體產生相應的體驗,憤怒的表情可以帶來憤怒的情緒體驗,所以當我們煩惱時,用微笑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個很好的選擇。
(2)身體姿勢調節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身體姿勢不僅可反映他慣常的性格特征,而且可反映他此時此刻的心理。個體身體的一舉一動、一立一坐都具有符號特性。聽障學生由于聽力、語言障礙和社會經驗的貧乏,對事物的認識較膚淺,情緒的豐富性、深刻性和穩定性發展較落后,習慣于使用直接方式進行情感表達。當聽障學生情緒不好時,讓其模仿身體“強姿勢”或“弱姿勢”,實現情緒的轉變。
(3)人際調節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他的社會屬性,當情緒不好時,可以向周圍的人求助,與朋友聊天、娛樂可以使你暫時忘記煩惱,而與曾經有過共同愉快經歷的人則能引起你當時愉快的感覺。
(4)問題回避
如果有些引起情緒的問題我們既不能改變自己的觀點又不能解決,就可以選擇逃避問題,先暫時避開問題,不去想它,待情緒穩定時,再去解決問題,而且有時候問題的解決方案會在從事其他事情時不經意想出來。
參考文獻:
[1]全國特殊教育研究會.聾校教學文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華國棟.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劉智平(1972—),男,漢族,福建建甌人,大學本科,福建省南平市盲聾啞學校,高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特教殊數學教學、語言和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