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從目前課程改革來看,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模式已呈現多樣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明顯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重新審視課堂教學,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加強教師自身素質
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專家、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曾說:“有作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著新我,每天都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設計自我,他的心靈像電閃雷鳴,不斷放射出新的光芒和聲音。”這是我們每位教師必須具備的追求。因而,作為一名教師,筆者認為除了應當具有高尚的師德等諸多素質外,還必須保持一種開拓進取的奮發精神。
教師在課堂上,教態要從容,語言要親切、準確、生動、傳神,注意從學生的回答、表情、課堂氣氛、練習情況中獲得反饋信息,及時改進教法,該放的則放,該牽的則牽,該扶的則扶。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熱情關懷,循循善誘。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做一些思考性的題目,做到抓兩頭,促中間,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書是為了育人。為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鉆研的學習態度,教師平時要及時備課,及時批改作業。要想讓學生養成計算仔細、書寫整潔、自覺檢查的習慣,教師要板書清晰工整。要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知道數學在日常生產建設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引導學生根據加、減、乘、除的意義,結合實際情況,自編一些題目。
二、激發學習興趣
經驗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一項事物產生興趣后,才會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它、認識它。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動力的源泉,對成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觀點也得到充分證實:強烈的創造意識來源于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無比的熱愛。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一定要采用生動的語言和直觀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融入問題的情景當中,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數學課本上的例題、課后習題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把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融合為一體。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掌握這些知識,并且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關鍵就在于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
三、挖掘教學資源
要提高教學成績,課堂教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是最為關鍵的。筆者認為備課應放在首位,備課是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內涵,準確地把握教學要求,弄清教材重點、難點以及知識之間的聯系。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這一章節時,重點是對圓面積公式的應用,對于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可以作為簡單的引導過程。教師在完全了解教材的內容之后,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每個學生之間在基礎知識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程度不同。講解新知識之前,教師設計的導入新課的題目要有針對性,有一定的緩沖,盡量把難點、重點簡單化、易理解化。導入的新課程的題目既不能過于簡單又不能太難,過于簡單達不到新知識過渡的目的,太難的話學困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新課程的導入題目要充分考慮到學困生的接受能力,使所有的同學都能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掌握新知識。
四、精講多練
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提問,力求富有啟發性,做到明確、具體、由淺入深,盡量讓學困生回答。講完例題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應用題教學中,不僅要學生列出算式,還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的算理(既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幾何形體知識時,可采用直觀演示法或實踐操作法。讓學生預先用泥巴做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模型,并讓他們親自動手量一量,拼一拼,想一想,再算一算,在頭腦中形成物體的大小、形狀、長短等表象。這樣在教長方體、正方體的棱、頂點、表面積、體積等有關概念、公式時,學生容易理解并掌握,并從實踐中獲得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練習要多是指練習的形式多樣化,如填空、判斷、選擇、改錯、畫圖等。在低年級可設計聽算、視算,設計開火車、奪紅旗、對口令、接力賽等形式進行口頭練習。高年級應用題可設計只列式不計算,根據線段圖編應用題,或補充條件,一題多解。每次練習的目的要明確,有的放矢。如講完乘法除法這一單元后,可要求學生根據:100÷2=50,2×50=100,編兩道不同的應用題。恰當地練習,不僅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而且能啟發思維,培養能力。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題,既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要遵循教學結構的原則。至于作業中可能出現的差錯,教師在講課時要加以強調,以防患于未然。課外作業中可補充一些綜合性練習題和富有思考性的習題,但不要繁瑣困難。關于計算題教學,重點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五、合理評價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時時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教師要將興趣、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有機地與教學過程聯系起來,重視情感傾向的評價。在教學中創造民主的學習氛圍,要多表揚、鼓勵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每一門學科。此外,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學優生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對創新能力不強的學生則鼓勵其勇于創新猜想,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所以,教師要關注學生情感,改進教學手段,同時利用多種評價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惠閔,劉群英.我國中小學教學研究組織的發展及其困境[J].教育科學文摘,2012(2):1-8.
[2]夏常山.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