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元仙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課。作為數學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的過程中,要善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激發興趣,提高思維的積極性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其重要因素就是看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一些新奇的問題,激發學生努力思考,并從中發現一般性的規律。
例如:在學習了“兩位數乘以兩位數”后,我讓學生任意找兩個兩位數,滿足十位上的數字相同,個位上的數字之和為10,老師就能立刻口算出它們的積。這樣,學生便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急于想知道老師是怎么算的。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列出了一組計算題,讓他們算出結果,再尋找其中的規律。
31×39=1209 32×38=1216 33×37=1221
34×36=1224 35×35=1225
43×47=2021 29×21=609
經過認真觀察、比較、分析、思索,同學們得出了如下規律:十位上的數字相同,個位上的數字之和為10的兩個兩位數的積等于十位上的數字與比個位十位上的數字大1的數字的積,后面寫上個位上的數字之積(個位上的數字之積為9時寫成09)。如:53×57=3021,71×79=5609,等等。然后再讓學生舉例對此規律加以驗證。這樣,通過問題的解決,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而且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學生良好思維的形成。
此外,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通過巧妙的課堂語言,直觀的教具模型,愉快的課堂氣氛,融洽的師生關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多解多變,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來考慮問題,對問題進行靈活處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廣開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對每一個數學問題,不僅滿足于會教,而且要勇于探索,發揮創造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入手,探求多種解法,從多解中探索解題規律,并對各種解法進行比較、分析,培養其擇優意識。例如:小明計劃9天看完一本故事書,由于每天多看了4頁,結果6天就看完了。這本故事書有多少頁?對于這道題,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廣開思路,鼓勵他們“一題多解”,得到了如下6種解法:
解法一:4×6÷(9-6)×9=72(頁)
解法二:4×6×〔9÷(9-6)〕=72(頁)
解法三:4×6÷〔(9-6)÷9〕=72(頁)
解法四:把這本故事書的總頁數看作“1”,可列式為
4÷(1/6-1/9)=72(頁)
解法五:把實際每天看的頁數看作“1”,則這本故事書的頁數為“6”,則計劃每天看6/9,因而列式為4÷(1-6/9)×6=72(頁)
解法六:把計劃每天看的頁數看作“1”,則這本故事書的頁數為“9”,故實際每天看9/6,可列式為4÷(9/6-1)×9=72(頁)
最后,我再引導他們對各種解法進行比較,并告訴學生:今后遇到有多種解法可供選擇時,應選用較簡單的方法。
這樣,通過對題目多解多變的訓練,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掌握了解題規律,提高了解題的應變能力,而且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智能,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透表求里,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新知識的講解一定要透徹,要抓住實質,注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使學生不迷戀于表面現象,看到事情的實質,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例如,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整體聯系上去考慮問題,提示蘊藏于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逐步完善,思維能力逐步提高。下列各題雖然涉及的內容各不相同,但就其基本數量關系而言,實質上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不必認為是幾道題,而是一道題:
1.學校要用600元錢去購置一批桌椅。如果一張桌子需要30元,一張椅子需要10元,能買幾套?
2.甲乙兩車從相距600千米的A、B兩地同時相向而行。已知甲車每小時行3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10千米,幾小時相遇?
3.師徒二人共同加工600個零件。已知師傅每小時加工30個零件,徒弟每小時加工10個零件,幾小時才能做完?
這三道題,從表面看,1題是購物問題,2題是行程問題,3題是工程問題,似乎各不相同,但就其基本數量關系而言,卻是完全一致的。
事實上,學生的各種品質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在教學活動中大膽實踐,積極探索,有意識地系統地加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