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旺
當前,我國的科技創新已步入“三跑并存”的歷史新階段[1]。在大量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許多新技術、新產品只能依靠自主研發。此外,經濟轉型升級也要求科技創新上一個新臺階,在更多領域取得領先優勢。為此,我們黨做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2],將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核心,而科技期刊則是科研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實施科技創新戰略需要科技期刊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
服務科學交流是科技期刊最重要的社會功能。無需諱言,當前我國多數的科技期刊的科學交流功能較弱。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科技期刊就失去了存在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變化的。一方面,除科學交流外,科技期刊還有其它社會功能,這些功能對科技創新同樣重要。另一方面,隨著科技期刊從紙本向互聯網化、大數據化發展,其社會功能也在不斷變化,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各種新功能也不斷出現。科技期刊如果能把握住這些新功能,實現自身發展,就能不斷提升其社會價值。
如果說紙本是科技期刊的過去,互聯網化是科技期刊的現在的話,大數據化就是科技期刊的未來。互聯網化的科技期刊在物質形態、表現力、出版方式、出版速度及商業模式等方面都與紙本期刊不同,社會功能也有擴展。大數據化的科技期刊則是互聯網化科技期刊的發展,其社會功能也進一步擴展。
科技期刊是期刊的子類,而期刊又是包含圖書、報紙等的大眾傳媒的子類,因而科技期刊的社會功能內生于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
對于大眾傳媒的功能,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和施拉姆認為其具有報道、解釋、說服、娛樂、廣告等五大功能[3]。與此類似,我國學者徐柏容也認為期刊具有信息、宣傳、教育、文娛等四大功能[4],龔維忠則認為其具有信息、宣傳、教育、文娛、廣告等五大功能[3]。
對于科技期刊的功能,科技界也多有論及,如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就曾指出科技期刊是科技知識生產傳播的重要渠道,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學術生態建設的苗圃花壇[5],而《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則將其詳細劃分為九大類[6],即存史、爭鳴、教化、交流、橋梁、情報、陣地、導向及評價功能。基于這九類功能,我們可將科技期刊的功能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知識積累,包括存史和情報功能
這是指科技期刊作為連續出版物對科學知識的持續積累作用。與報紙和圖書相比,科技期刊兼具信息傳播功能的時效性、充分性與完整性,因而多數科研成果均首先通過科技期刊發表。
(二)科學交流平臺,包括爭鳴、橋梁和交流功能
這是指科技期刊作為科研人員之間交流互動平臺的功能。
(三)宣傳陣地
這是指科技期刊所刊發的論文可以反映國家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指導方針以及對重大前沿課題、大科學計劃等的支持。
(四)導向功能
這是指科技期刊所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可以反映出一段時間內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科研狀況。
(五)培養教育功能,即教化功能
這是指科研人員可以通過學習科技期刊所刊登的科技知識來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六)科研評價功能
科技期刊的科研評價功能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通過閱讀科研論文,讀者可以評價論文的科學價值及論文作者的科研能力;其次,科研成果發表并成為科學檔案后,可作為評價科研人員、科研單位甚至整個國家科研水平及人才選拔的基本材料,進而成為人員評聘的重要依據。
互聯網化科技期刊就是借助互聯網平臺與技術進行出版活動的科技期刊。不同于紙本科技期刊有限的版面,互聯網化科技期刊的展示空間幾乎是無限的。這不但為科技期刊拓展原有紙本科技期刊的社會功能提供了條件,也為各種新功能提供了舞臺,學術道德宣傳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當前,一稿多投、抄襲及篡改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在我國多發高發,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不僅嚴重損害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而且嚴重污染我國的科研環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學術道德教育的長期缺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7]。因此,為了有效遏制與消除學術不端行為,除了剛性的法律手段外,進行學術道德知識的宣傳教育,監督與懲戒學術不端行為,鼓勵學術誠信也十分必要,甚至更為重要。
為了進行學術道德的宣傳教育,我們需要有一個與廣大科研人員交流互動的平臺。互聯網化科技期刊正是理想的平臺。利用這個平臺,科技期刊不僅可以進行論文寫作、投稿規范等專業知識的宣講,還可以進行科學精神、科學倫理、學術道德、學術研究規范,以及國家及科學共同體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措施、案例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以提升科研人員的學術道德水準,警示學術不端行為。可見,學術道德宣教功能有預防學術不端的作用。
利用互聯網平臺,科技期刊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將積累大量的數據。一般而言,這些數據與稿件密切相關,是科技期刊專有的,無法與別的科技期刊分享。此外,這些數據的類型比較單一,缺乏多樣性,且用戶覆蓋面較小,利用價值不高,也難以進行開發。
大數據化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與互聯網平臺、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因而是互聯網化科技期刊的進一步發展。不同于互聯網化科技期刊,大數據化科技期刊產生的數據不僅類型更豐富,其中多數數據還可以在科技期刊之間共享。而且,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參見圖1[8]),我們可以從這些數據中提取單個科研人員的科研行為特征,為個性化服務與信息的精準推送提供前提。此即科技期刊的大數據入口功能,即其生成大數據的功能。
大數據化科技期刊的數據共分四類。第一類是與稿件相關的數據,一般不能共享;第二類是用戶的網絡訪問數據,如身份信息、訪問路徑等;第三類是用戶的信用數據,如經濟信息(是否及時繳納費用等)、學術道德信息(是否有學術不端行為)等;第四類是其他期刊共享出來的數據,其內容與第二、三類數據基本一致。其中,第二、三類數據不屬于科技期刊的“核心機密”,可以在科技期刊之間共享。這樣,即便單個科技期刊的數據量有限,但我國近5000家科技期刊所積累的數據也是巨量的,并且這些數據不僅具有多樣性,還能夠覆蓋我國絕大多數的科研人員。

圖1 大數據的生成、處理及利用過程
大數據化科技期刊還具有監督與懲戒學術不端行為的功能[9、10]。利用科技期刊生成與共享的學術信用數據,可以為每個科研人員建立論文發表信用檔案。將其歸集在一起,再結合科研人員在其他學術活動場景中的信用數據,就形成了學術信用系統。進而,將其納入國家社會信用系統后就可以實現“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有力地震懾學術不端行為。另一方面,將該功能與科技期刊的宣傳教育功能結合在一起,就能在科技界實現“事前教育”“事中監督”“事后懲戒”全覆蓋,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蔓延。
結語
科技期刊應當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期刊的社會功能普遍偏弱。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學術道德宣教功能的出現使得科技期刊有了一條實現社會效益的新路徑,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則使得科技期刊通過創新發展模式來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成為可能。
當前,由于國家政策的保護,科技出版巨頭們尚未實現本土化,大數據化更無從談起。科技期刊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在努力補齊傳統功能短板的同時積極擁抱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通過主動收集、分享數據,建立學術信用數據庫,并與相關行業的數據庫(如教育部的學生誠信檔案庫[11])及國家級信息庫(如央行征信系統)互聯互通,科技期刊就能找到新的發展道路,實現共享共贏。
[1]人民網. 我國科技創新步入“三跑并存”的歷史新階段[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111/c1007-28038508.html
[2]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3] 龔維忠. 現代期刊編輯學[M]. 二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4]徐柏容. 期刊編輯學概論[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5]尚勇. 充分發揮科技期刊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EB/OL]. http://www.stcsm.gov.cn/xwpt/kjdt/338906.htm年
[6]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編.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手冊[M]. 二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年
[7]武曉峰、王磊、張穎. 我國研究生學風和學術道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3期,p18-23
[8] 吳軍. 智能時代[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9]張淑娟. 科技期刊作者學術信用評估系統模式的構建[J].編輯學報,2005年第3期,p173-174
[10]陳玉國. 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防范體系的構建——基于學術共同體視閾[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年第11期,p1133-1138
[11]董雪梅、劉玉瑋. 高校學術誠信檔案工作運行模式探析[J].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4期,p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