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低廉,醫生缺乏使用的積極性,導致國內針灸日漸衰微。
●當針灸銅人走向世界時,針灸技術也應被國內主流醫學認可和接納。
前不久,一位中國醫生去美國某著名醫院進修,偶然參加了一場外科醫生的學術沙龍。令他震驚的是,沙龍的主題竟然是如何運用針灸緩解術后患者疼痛。而這樣的討論,在中國的醫院里極為罕見。
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代表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贈送了一尊針灸銅人雕塑,標志著針灸已經成為一張“國家名片”。針灸是中醫藥的瑰寶,如今卻是“墻內開花墻外香”。據報道,美國在多種疾病的治療指南中推薦使用針灸,甚至連綜合醫院的急診也引入針灸。實踐證明,針灸可以降低患者對成癮性鎮痛藥物的依賴,減少因過量使用鎮痛藥導致的死亡。中醫針灸以其無可替代的作用,贏得了西方主流醫學的認可。

然而,當外國人張開雙臂擁抱針灸時,中國人卻棄之如敝屣。在大多數西醫院,醫生大量使用鎮痛藥物,根本不會考慮針灸鎮痛。即便是在中醫院,針灸也被視為“邊緣學科”,人才流失,青黃不接。其根本原因在于針灸價格低廉,醫生缺乏使用的積極性。以北京三甲醫院為例,做一次針灸的價格僅為4元,這點錢連買針都不夠,更談不上支付人力成本。為了彌補虧損,醫生在扎針灸的同時,往往會給患者“搭售”電針、理療等項目,從而變相提高針灸收費。即便如此,收費也不會超過百元。在美國,醫生是否使用針灸,主要考慮患者能否受益,因為醫生的收入與醫院經濟效益無關。而在中國,醫生是否使用針灸,主要考慮是否盈利,因為醫生的收入與醫院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在不合理的價格體系下,針灸的命運日漸衰微。
那么,如何才能讓針灸重振雄風?
一是提高針灸價格,讓技術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和尊重。針灸是中醫的精華,是技術含量很高的“綠色療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點,理應獲得合理的定價。如果針灸醫生能夠靠技術賺錢,學針灸、用針灸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針灸就不會衰落。如果針灸成為賠本買賣,醫生就會束之高閣。
二是改革醫保支付制度,將更多病種納入“打包付費”。目前,我國醫保支付方式主要是按項目付費。例如,做一個闌尾炎手術,醫保需要支付手術費、藥費、材料費、麻醉費、護理費等。醫生做的項目越多,收益越大,這等于變相鼓勵醫生“只選貴的,不選對的”。雖然針灸能夠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減少鎮痛藥物引發的副作用,但由于收費太低、無利可圖,醫生寧愿選擇藥物鎮痛。
所謂“打包付費”,就是按照病種付費,不再計算單項成本。例如,做一個闌尾炎手術,醫保部門統一支付5000元,醫院超支自付、結余歸己。醫生為了多盈利、少賠本,就會想方設法減少消耗、節約成本。能用針灸解決疼痛問題,就不會用昂貴的鎮痛藥;能用低級抗生素,就不會用高級抗生素。這就好像餐館里賣的宮保雞丁,老板不是按照雞肉、黃瓜、花生的價格分別收費,而是按照一道菜來收費。為了降低成本,廚師在選擇配料上有一定的自主權。例如,當黃瓜成本較高時,廚師可以用土豆、青椒來代替黃瓜,但底線是不能偏離菜譜,尤其是不能沒有雞丁,否則消費者就不認賬了。這說明,醫保支付制度可以決定一項技術的命運。
習近平在出席中國向世衛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時指出,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中國是針灸的故鄉,當針灸銅人走向世界時,針灸技術也應被國內主流醫學認可和接納,為促進全民健康作出更大貢獻。愿針灸永遠成為“活著”的中華絕技,不要淪為歷史博物館里的“古董”。
擴展閱讀
傳統醫學瑰寶——針灸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方法來治療全身疾病。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
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關鍵,辨別性質,明確病變屬于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于表里、寒熱、虛實中哪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于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于調和,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如今,針灸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群眾所信賴。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
第一,有廣泛的適應證,可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多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
第四,醫療費用經濟。
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
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