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榮
我國的腦中風發病率很高,這除了和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控制不佳有關,還和另外一種常見的疾病——房顫密切相關。
20%腦中風因房顫而起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它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持續性心律失常,我國約有1000萬人患有房顫。房顫在人群的發病率為0.5%左右。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75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高達10%以上。有專家估計,未來50年房顫將成為最流行的心血管病之一。
房顫時,心房不再規律地搏動,而變成顫動,心臟喪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導致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可脫落并隨著血流去到大腦、肺部、腎臟、下肢的血管等地方,造成該組織器官的血管栓塞。因此,血管栓塞是房顫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房顫的血栓栓塞部位,最常見的就是大腦,約有20%的腦中風是由房顫引起的。房顫患者,其腦中風的發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
房顫患者都要評估中風風險
無論是陣發性房顫還是持久性房顫,導致腦梗的風險是相同的。一些房顫患者癥狀不明顯,往往感覺心臟好像少跳了一下,或者是心慌,但是一會兒就好了,即使到醫院被明確診斷為房顫,也并不重視。
事實上,房顫患者要重視評估自己的中風風險。這個評估的總分是6分,其中,心力衰竭、高血壓、年齡≥75歲、糖尿病各占1分;先前曾有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全身性栓塞占2分。得分越高,中風的風險也就越大。只要總分≥1分,就應該開始抗凝治療。越早服藥,越能夠減少中風的威脅。
房顫如此危險,如何早期發現自己是否有房顫發作呢?要確診房顫很簡單,通常做心電圖或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便可,有經驗的心內科醫生一眼就可看出心電圖上的房顫特征。
不必強求正常心律
房顫的治療,當然不只是抗凝,首先需要治療跟房顫相關的疾病,減少房顫的發生。最好能做到恢復正常的竇性心律,減少房顫的危害,這是最好不過的。如果無法復律,也不用太過擔心,只要控制好心室率,即在安靜狀態下不大于110次/分鐘,最理想是80次/分鐘,并堅持抗凝治療,患者依然能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和壽命。
必須指出,患者的脈搏數不能代表心室率。房顫患者的脈搏數和實際的心率數是不一致的,一般心室率會大于脈搏率,因此要以聽診器聽到的心跳速率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