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生
在西方繪畫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上,科學和藝術有過幾次親密的接觸。其中,幾何透視學的發(fā)現(xiàn)是科學對繪畫最早、最有價值的幫助。因為應用了透視法,才讓物體在平面上也能呈現(xiàn)出三維空間的立體效果,顯得生動、逼真。可以說,如果沒有透視學的發(fā)現(xiàn),后來繁榮了500~600年的西方寫實繪畫就會失去支持,不復存在。
西方寫實繪畫從喬托開始
西方寫實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公元10世紀前后的一些作品里,已經(jīng)將人物、動物畫得活靈活現(xiàn),周圍的樹木、花草也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但是,這些作品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畫面像一塊平板,沒有空間感。一直到13世紀,意大利出現(xiàn)了一個了不起的畫家,叫喬托·迪邦多內(nèi)。
喬托出生在佛羅倫薩郊外的一個農(nóng)村家庭,小時候常常幫助家里放羊。羊是比較安分的動物,喬托閑來無事,便用石頭在地上畫羊。通過仔細觀察羊群,他發(fā)現(xiàn)近處的羊大,遠處的羊小,倘若自己在地上畫一大一小兩只羊,便可以據(jù)此分辨出它們的遠近。但是,他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
意大利斯科洛文尼教堂中的濕壁畫,是喬托存世的最重要的作品。墻壁上大約有40幅壁畫都出自他的手筆,講述的是圣母瑪利亞和基督的生平故事。從畫中可以看出,喬托的宗教畫充滿了人間的氣味,通過明暗法將人物畫出了真實感,兩邊的建筑物也表現(xiàn)出了立體感。按理說,喬托畫到這個程度,離發(fā)現(xiàn)幾何透視學就只有一步之遙了。但是,接踵而至的一場黑死病,導致整個歐洲半數(shù)以上的人口死亡,可謂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繪畫創(chuàng)作當然就無從談起了。
布魯內(nèi)斯基發(fā)現(xiàn)了幾何
透視法
光陰荏苒,100年過去了,歐洲大陸漸漸恢復了生機。佛羅倫薩的首富美第奇家族要在市區(qū)建造一些地標性建筑,位于市中心的佛羅倫薩大教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建筑。但是,由于教堂造得過于雄偉,以至于找不到足夠長的材料做樑,所以教堂無法封頂竣工。這時,城里小有名氣的建筑師布魯內(nèi)斯基聽說古代羅馬帝國的大教堂都是采用拱頂技術,于是便前往羅馬考察學習,學成后回到佛羅倫薩。在他的設計和主持下,教堂的平頂被改成拱頂,從而一舉成名,使拱頂大教堂成為佛羅倫薩的標志性建筑。
布魯內(nèi)斯基后來擔任大教堂建筑總管,負責教堂等公共建筑的規(guī)劃,他的主要工作是把自己的構思先畫成草圖,然后向投資人進行闡述。他覺得,要想把問題說清楚,只有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方法,畫出大家都可以看得懂的圖紙才行。那么,用什么方法來畫這些圖紙呢?
大約在1420年,他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透視規(guī)律(“透視”一詞源于拉丁動詞perspicio,即清楚地看到、仔細看的意思)。好友吉爾貝蒂把布魯內(nèi)斯基的實驗寫在《論畫》一書中,使這些方法流傳了下來。
弗朗西斯卡把透視理論
付諸實踐
布魯內(nèi)斯基和吉爾貝蒂都是建筑師,他們建立的透視方法主要與建筑相關,對于如何在繪畫中科學地使用透視法則,貢獻最大者當屬佛羅倫薩數(shù)學家、畫家弗朗西斯卡。熟練掌握數(shù)學和繪畫兩項技能的他,是數(shù)學和藝術發(fā)展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奇才。在數(shù)學方面,他留下3篇論文,還寫了一本《繪畫透視學》,對各種多面體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做了研究。據(jù)說,這些研究對后來的投影幾何學和解析幾何學的創(chuàng)立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
另外,他的繪畫水平也非常了得,《基督受刑》就是他的作品,也是他把透視理論付諸實踐的一個范例。這幅畫描述的是一個宗教故事:基督被猶大出賣后,被拘送到羅馬總督彼拉多那里受審問和鞭苔。畫中央古典風格的羅馬柱把畫一分為二,左邊是總督府的內(nèi)景,幾個仆役正在鞭笞基督,坐者應為總督本人;右邊是總督府外,有三個人站在那里談話。弗朗西斯卡利用透視法,構造了一個看起來與真實空間非常相似的三維空間。如果將畫中地面和建筑物的線條向遠處延伸,將匯聚于同一個“滅點”。據(jù)資料記述,弗朗西斯卡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對畫中的人物大小、距離遠近都做過仔細的計算。他的畫,把精確的構圖、鮮艷的顏色和明澈的光感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馬薩喬讓透視畫法名揚
天下
時間到了1427年春天,佛羅倫薩市政當局要籌建一座新教堂—新圣母教堂,教堂的壁畫是它的精神和靈魂,工程的主持者決定邀請一位當時初露頭角的青年畫家馬薩喬來完成。實際上,馬薩喬是畫家的綽號,他的真實姓名又長又難記,大家反而不記得了。馬薩喬的意思是邋里邋遢,因為他創(chuàng)作起來廢寢忘食,身上沾滿了顏料和泥巴。
這一次,馬薩喬畫的是《三位一體》,是教堂里最主要的壁畫。他知道這個機遇的重要性,所以用巨大的幕布遮住壁畫,先秘不示人。當他完工后揭開幕布時,在場的人們看得目瞪口呆,大家都以為墻壁上被鑿出了一個大洞,洞里又筑了壁龕。許多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走到壁畫前用手摸一下,才知道墻壁真的是平的。我想,讀者們看到這幅壁畫時也一定會有同感吧!為什么壁畫有這樣逼真的立體感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馬薩喬采用了透視畫法。

透視器具在藝術家中悄然
流行
透視的方法雖然好,但當時的畫匠屬于手藝人,大多是文盲,沒辦法掌握這么難的數(shù)學知識。為此,有人想辦法研制出一些器具,借助這些器具,畫家們可以準確地畫出人或物的輪廓。
1646年出版的《偉大的光影藝術》中描繪了一種復雜的暗箱,它的原理就是小孔成像。在前后箱壁上都開一個孔,孔內(nèi)安放一枚透鏡,外界的景色通過透鏡投射到紙屏上,畫家就在紙屏的反面描出投影。書中還提到,第一個提出這種設置方法的不是別人,正是列奧納多·達·芬奇。
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家和藝術史家的考證,在文藝復興前后到18世紀的幾百年里,有許多畫家都采用了暗箱這種工具,幫助他們在作畫時確定輪廓線,其中就包括倫勃朗、卡拉瓦喬和維米爾等大師。維米爾的作品《士兵與微笑的女孩》中,士兵的軀體要比女孩大得多;后墻上掛的是由地圖繪制家維希爾于1635年所繪的荷蘭地圖,地圖畫得如此精細,讓人難以想象;此外,如果不是光線通過透鏡會聚,畫中金屬和陶瓷的反光亮點不會如此集中而明亮,這些蛛絲馬跡都表明畫家使用了暗箱。
西方繪畫藝術正是利用科學知識和技術工具的幫助,從而在寫實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比中國畫領先了一步,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歐洲經(jīng)典繪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