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的話題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人文科學和現代科技的不斷飛速進展,科學與藝術也將在新的時代賦予新的概念、含義,這將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大問題。科學與藝術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們驚喜,讓我們看看我們的小記者是怎樣詮釋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以及科學與藝術在他們身上又有哪些體現呢。
生命之美—
生物科學與藝術結合
日壇中學高二(1)班 馬悅婷
(指導老師:鄭濤)
說起生物科學,人們總會想到各種奇怪的生命現象,感嘆生命世界豐富多樣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然而在生物科學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一方面感嘆生命世界的神奇之余,也會感覺到無聊,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接觸的都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內容。
然而我喜歡生物科學,并為之付出自己的實踐。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動手,使用最簡單的超輕黏土,制作各種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模型作品,并不斷將其做成手工藝品,一方面,可以巧手將書本上的知識呈現出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生物科學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出現。我們設計了小心肝系列鑰匙鏈 ,這款鑰匙鏈具有環保意義;此外,還有號召大家保護生態的瓢蟲系列掛飾、舊瓶利用制作生態瓶系列作品等。制作這些模型,不僅需要生物科學知識,還需要有藝術功底,這樣才具有推廣的價值。
科學邂逅藝術
北京一零一中學初三(10)班 岳靜筠
(指導老師:王如)
托爾斯泰曾說,文藝創作是藝術家把曾體驗過的感情,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等表達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感受得到。
在最直觀的視覺上,線條的形狀、布局能給人帶來最清晰的美感。書法帶來的美感,恰恰是一種普遍的美感,使人易于感受:顏色上,黑白的襯托是最容易感受到的美感。獨立的字中,不同字體,或扁寬,或均勻。整體的排布上,可工整,可疏密不一。寫者在有功底的基礎上,在字的筆畫上,輕重緩急不一,筆畫長短不同,字形也會有出入,字與字的排布而構成的篇章在最直觀上,給人不同的美感。
欣賞者可根據自身的審美來判斷作品的美感,而這種構成書法美,欣賞時認同的美感則是科學所體現的。達爾文曾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也就是構成書法美和我們對書法上美感的認同:如同對稱,和諧,簡約等,從而讓我們與藝術、科學產生共鳴。
藝術與科學藝術編織出書法的形、神、韻之美,當科學邂逅藝術,藝術的美感在與科學的表達相遇時,所有的感覺沖撞在一起,如同福樓拜所說:藝術和科學總在山頂重逢。
榫卯,匠心,堅固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二(4)班 閆東昆
(指導老師:張慧)
走街串巷,想要尋得一把木椅,目光停留在一間看似無人問津的店鋪,木制品琳瑯滿目,與賣家商討好了價錢,在等待包裝好的零散木件時,我轉過身看著這一屋子的精品,卻見窗邊懸掛著一個框,框中寫有兩個大字—榫卯。
看到“榫卯”這兩個大字,不禁讓我想起了有關榫卯的知識。榫卯是一種廣泛應用于中國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傳統技藝之一,歷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戰國,發展于宋,成于明清并到了最高水平。據《集韻》記載,榫,剡木入竅也。也就是說凸者為榫,凹者為卯。榫卯能夠被世人稱奇,在于它獨特的結構,不用一釘、一絲的金屬連接,就可實現歷經百年甚至千年的牢固不壞,這也是一個時代,一個時期,在兵荒馬亂,戰事連年,鐵器、銅器成為百姓難得之物的時候,利用這種極為穩定且十分廉價的結構制成的器物,成為了傳世經典。這家店之所以掛起這兩個字,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
中國古代家具不僅講究外形美觀,而且講究其內在的科學合理性。制作者沒有學過結構力學,在天長日久的實踐中,練就了通過目測就能大致判斷每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為了保證接口不會在木頭長期熱脹冷縮的過程中松動,制作者會從不同的角度、方位讓一根木頭和其他木頭通過榫卯結構相連接,這樣接口處木頭脹縮的作用力就會相互抵消,這中間的科學知識讓人驚嘆。
我坐在那把木椅上,感慨古人技藝之高超,但現如今,很少有做木活的手藝人被稱之為“匠”,所謂“匠”,技藝并非登峰造極,卻胸懷匠人之心。榫卯,作為一種結構,牢不可破;匠心,作為一種精神,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