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蟄(zhé)在漢語中的本義,是指動物進入冬眠狀態藏起來,不吃也不動。驚蟄,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就是蟄伏的生命被驚醒。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較早出現的節氣之一?!断男≌芬呀浻涊d說“正月啟蟄”?!断男≌废鄠魇强鬃訌蔫絿脕淼南某男窍笪锖驓v。這個傳說并非空穴來風,天文考古學告訴我們,《夏小正》中的天象確實是殷商以前的。所以這條記載在提醒我們,古代人對驚蟄這一自然現象的認識,很可能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立春東風解凍,雨水潤物無聲,萬象回春了。但是大自然中的萬千事物如何感知到春天到來呢?
答案是雷聲,《淮南子·天文訓》云:“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音比林鐘”,滾滾春雷喚醒了蟄伏的萬事萬物,告訴我們春天已經到來。民間畫匠描繪的二十四節氣神像中,驚蟄這一節氣通常畫的是手拿鑿與錘的雷神。驚蟄和雷神關系密切。因為人們一般認為是春天滾滾的雷聲喚醒了蟄伏大地之中的生命。正因如此,驚蟄是否打雷,被看成關乎一年氣象的象征性標志。如果驚蟄有春雷滾過,農民們會認為是豐收的好兆頭。
俗諺說:“雷打驚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如果沒到驚蟄就打雷,那就違反了節氣的規律,預示著年成不好。用農民的諺語講,是“未蟄先雷,人吃狗食”。還有一種說法叫“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蟄字下面帶有“蟲”字,所以湖北、貴州等地認為驚蟄日如果打雷,夏季會毒蟲眾多,當地諺語“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華者,花也。倉庚者,黃鸝也。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是桃花、李花盛開的季節,也是黃鸝鳥在樹上一天比一天叫得歡快的日子。但“鷹化為鳩”就比較難解。肉食的雄鷹在這個節氣變成溫順的鴿子,這是對于自然過于理想化的想象,在今天看是不科學的,但卻反映了古人對于春天的認知。
春生秋殺,古人認為均為天地之德?!瓣柎翰嫉聺?,萬物生光輝”,生是春天的主旋律,生生不息是春天的主旋律。所以古人想象春天“鷹化為鳩”。到了仲秋則相反,殺是秋天的主旋律,溫順的鴿子會變成獰猛的雄鷹。這樣的變化在現實世界并不存在,但民間流行的“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和“鷹化為鳩”這一說法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竭的萬寶囊,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生命力,她也需要人的呵護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