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向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
這一就業預期目標比去年增加100萬人,從中進一步體現出的發展新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任何一個經濟體,只有在保障充分就業的前提下,勞動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分享發展成果、提高生活水平。
目標既已明確,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實現的問題。對此,或許會有人擔心,在經濟整體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目前正大力度推進的結構調整,會不會與就業優先導向相悖。例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一部分下崗職工需要妥善安置處理,如此等等。
這類擔心不能說不必要,但應當以更寬廣的視野全面、動態地再作審視。要看到:去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總量達到1314萬人,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拉動就業190萬人,顯著高于“十一五”期間的100萬人左右與“十二五”期間的170萬人左右,而這種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的強勁回升,最重要的推動力就是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尤其是服務類新業態的蓬勃發展,正在釋放出巨大的吸納就業的潛力。
但如果再以更具價值的問題導向來細究勞動力市場演變趨勢,不應該忽略的隱憂是,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不僅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而且其本身的增長速度也在逐年放緩中,如2013—2016年間,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比上年增長7.3%、7%、6.6%、6.4%。
在一般均衡狀態下,就業崗位的增加將導致勞動力趨貴進而倒逼勞動生產率提升,而中國目前出現的情況說明勞動力資源存在部分結構性錯配,相當部分的新增就業崗位來自于勞動生產率難以大幅提升的低端服務業。例如,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超高速增長的快遞行業吸納的就業人員高達200萬人以上。
導致勞動力資源錯配的最重要原因,還是經濟結構調整遠未完成,這其中特別需要花大力氣重點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項:從存量來看,大量低效率的企業占用了過多的經濟資源;從增量來看,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所高度依賴的市場環境與法律體系等隱形要素還不甚完備。而這些問題,必須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予以解決。
一國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從長遠來看,只能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才能實現。此前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速度,跟不上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因此,真正理想的充分就業,應該是在保持勞動力供需總體平衡的同時,不斷推動勞動力資源配置到產出效率更高的部門中去,而中國依然巨大的追趕空間,決定了“促就業”與“調結構”可以并行不悖,也必須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