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明
在我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和文學是分不開的,自古文人繪畫,匠人施工,所以傳統建筑天生就帶有一種浪漫色彩,具備文學藝術的風雅詩情。很多古典著作都對人們理想的居所有所描寫。《列子·湯問》有“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距至也。其國名曰終北”;《博物志》第一卷有“地南北三萬五千五百里,地祁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山海經·海外東經》有“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可見古人一直向往一個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那里有我們理想的居所,即我們常說的仙境。那里山水秀麗,和諧富足,平和安樂,是無憂的樂園。只可惜它們大都出現在遠方,充滿神秘感。
山水城市的概念
近代以來,工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無數好處,另一方面也給城市帶來了很多問題。在大刀闊斧進行城建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破壞著城市,如今的城市千城一面,你眼前一棟棟的高樓大廈雖然都躋身國際化水準,卻早已失去了東方韻味,自古向往的“仙境”似乎逐漸遠離我們。
這時候,少數人開始反思:中國建筑的未來應該走向何處?大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而有趣的是他并非建筑學科班出身。每當錢老面對北京齊刷刷仿佛刀削般的天際線時,總會憂傷感慨那個山水畫般的中國正在慢慢消失。
錢學森雖不是建筑同行,但卻見識超群。他本著對傳統山水園林城市的眷戀,又結合國際潮流和對科學技術的專業理解,重新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及理想,不同的是,這次融入了科學技術的成分,可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所謂山水城市,指的是針對東方文化圈的建筑設計指導理論,結合科學技術,關注當下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種種惡劣問題,思考有關中國未來的城市形態,探索一條有中國文化風格、符合美學追求并具備經過科學組織考驗的多功能綜合城市建設之路。
科學技術與
東方建筑藝術的融合
受山水城市理念的影響,不少建筑師也開始意識到東方建筑特色衰亡這一危機,只是時代變遷,傳統建筑已經不適應現代人居住。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新的東方建筑形式,以適應人們的現代生活,同時保留我們意識里根深蒂固的山水情懷。那么該如何在這個背景下結合科技以升華我們的東方建筑呢?
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的作品在這方面的成果就是很好的例子。東方傳統建筑的結構以木榫卯結構為主,受限制于木材質的特性。傳統建筑都有壽命短、不耐白蟻啃噬的缺點。 為此,在現代,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簡單粗暴的鋼筋混凝土,而東方建筑那種瀟灑輕盈和克制內斂的特性也隨之消失。在隈研吾的作品中,我們恰恰可以看到一種東方品質的回歸。那種由木材質地帶來的傳統感十分突出,但其核心卻十分結實可靠,加入了簡潔的鋼結構。鋼木結構的搭配不僅美觀耐用,還讓東方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特色,同時不失現代的金屬科技感。
除了日本,中國建筑師馬巖松在這方面也有所思考和嘗試。
中國山水意境經常被縮小成盆栽,所謂以小見大。而馬巖松則反其道而行之,把帶有人們理想精華的盆栽放大,并以此為原型進行建筑創作,營造出傳統國畫般的山水藝術氛圍。要實現這樣的效果,需要強有力的結構表皮支撐技術,在達到美觀要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保證結構受力的安全性,諸如在樓板上種植巨大的樹木,覆土、防潮、防蟲害以及防樹根對建筑內部的破壞等問題,都需要借助科技解決。
未來東方城市的想象
馬巖松的山水建筑模型無疑是對未來的大膽探索。現代城市因為人口的劇增而變得擁擠不堪,對于仙境中那美好的場景更是渴望,在未來,我們的建筑會變成什么樣?仙境是否可以真正實現?無數同行已經在這條路上探索,在此,筆者分享自己不成熟的兩個想法以供參考。一個是關于天空城市的構想,另一個是關于海上城市的研究。
天空城市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建筑會逐漸往高處發展,建筑與建筑之間充滿連接廊道,底下騰出大片的自然綠地,以形成復合的天空城市,要完成這樣的工程需要引入復雜的技術。
首先是結構技術,建設復合的城市空間需要先進行骨架的搭設,骨架由結構支撐體系、管道網絡和交通網絡系統三部分組成。其次,需要在搭好的骨架上進行空間層次的劃分,就好比往一個柜子里插入抽屜,它們分別是交通、住宅、綠地、公眾場所等等。再者是生態技術,包括陽光、綠化和新鮮空氣等自然要素,缺一不可。陽光的引入可以通過電腦控制的智能機械系統來補充,將陽光反射到不易射到的地方,適當安裝足夠的電池來轉化和積蓄太陽能;綠化則以預留的“空抽屜”實現,在“空抽屜”的位置上覆土,種植樹木,花草以調節氣候;交通工具也不再以小汽車為主,而是以立體公共交通為主,輔之以自行車和步行。
建立這樣高科技高密度的天空城,可以減少對可耕用地和自然保護區的占用,高效分層次更是使城市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將平面型城市空間疊在一起,形成“壓縮餅干”式的塊狀城市形態,使得城市與城市之間空出了大片的原野,成為恢復地球生態系統的關鍵場所,最終還原原生的山水環境。這種模式不僅產生了獨特的建筑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一舉多得。
海上城市
長久以來,《山海經》中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都存在于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它們分別代表著健康、長壽和自由。然而,現實中我們卻并沒有尋訪到這些仙山。隨著科技日益成熟發達,我們能否在海上建造這樣的仙山呢?通過相關的科學技術,結合獨特的建筑語言,模擬自然山脈的肌理和氛圍,在廣闊的海域或許真能營造這樣一處美妙的山海之境。
以筆者的一個競賽項目為例。項目位置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交界,毗鄰馬來西亞生態濕地,是世界第二大紅樹林保護區。周邊風景優美,空氣清新,有便捷的交通到達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
我們的理念是希望通過科技手段打造出一座山海城市,填海建造出如詩如畫般的東方仙境,除了詩意的設計,還需要很多技術性的內容支撐,比如:
綠色建筑處理。首先是建筑遮陽。平衡能耗和海景的價值,需要主動和被動兩種遮陽方式綜合使用。在需要良好景觀卻又是東西向的地方,通過建筑形體互相遮擋以形成被動式遮陽。在被動式遮陽做不到的位置,增加可調節百葉窗加以輔助。其次是在建筑高層區域的設備層增加風力發電機組,以提供整棟大樓的應急照明能源。再者,建筑應采用表皮綠化及屋頂綠化,以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并減少噪聲。
岸線的綠色處理。一方面,岸線采用分級設計,充分考慮漲潮退潮以及臺風洪澇天氣的岸線使用狀況,其中最外側的第一級為紅樹林保護帶以及沙灘,第二級為景觀步道和部分人工綠化,第三級與城市道路相連,為城市的外圍景觀道路。另一方面,岸線延長,在中間設置淡水過濾以及儲蓄設備,通過風力發電以及潮汐發電,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以降低城市的淡水使用成本。
海水淡化處理。填海項目的淡水資源往往需從內陸調運,成本過高。因此,項目中岸線的生態保育以及凈化處理極為重要,在保留原有的紅樹林天然過濾帶的同時,增加了風力發電,主動式凈水技術,以及潮汐發電等綠色能源技術,同時在高層塔樓采用退臺式綠化處理,使整個城市微氣候變得十分宜人,同時做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立體交通。方案設計采用分層交通設計,將車行流線用立體交通的模式控制在一、二兩層,并與周邊的停車區域有機結合;第三層為主要設計的城市景觀層,通過兩個位于地塊中間的生態環將整個城市的慢行系統整理起來,并在其中設置自行車使用站點、景觀節點、商業休閑區等慢行系統配套設置;第四層則主要與輕軌站組織起來,通過裙樓內的垂直交通以及輕軌站的垂直交通串通人流。
彈性設計。彈性設計上,我們將紅樹林的生態保育與人的休閑游覽路線進行分級處理,將紅樹林保護區納入到休閑景觀流線之中。同時根據當地水文狀況和氣候條件,有條理設置岸線的分級步行系統。
事實上,需要應用的技術還遠遠不止上述的部分,要實現這樣一個龐大的東方仙境建筑群,沒有相關技術的支持是根本無法完成的,可見未來的東方建筑藝術追求也離不開技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