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錫蘭
“國家支持實體經濟走出去,使我們的企業更容易走出國門;(國家)給我們背書,我們在境外的信用更強,競爭力也會更強。”今年全國兩會現場,全國人大代表、金發科技董事長袁志敏這么說。
1993年創立的金發科技,從2萬元起步逐漸發展為全球領先的改性塑料企業,如今產品遠銷海內外,分公司開遍全球各地,年銷售額近200億元。既是“92派”實體經濟企業的成功代表,也是踐行“走出去”戰略的民營企業典范。
“中國十幾億人口,這么大一個國家,不靠實體經濟支撐怎么能行?隨著國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大,民間資本投資的熱情會越來越高。要讓投資真正回到實體經濟來,關鍵還是降稅,使實體經濟賺到錢。”袁志敏說。
民企“走出去”,
需要政府幫助增信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網絡提速降費要邁出更大步伐,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大幅降低中小企業互聯網專線接入資費,降低國際長途電話費等。
袁志敏稱,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消息,這是一個全民降費的過程,實體經濟的成本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認為,在當前背景下,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輕裝上陣”,降低企業的各種成本等成了當務之急,只有這樣,企業“走出去”才有競爭力,才能與國外同行在競爭中占據優勢。
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首次提出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很快就獲得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與和響應,也成為國內各地方政府與企業搶抓的機遇,推動了企業“走出去”速度。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企業的制造能力和市場能力都在不斷增強,這在世界上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只在國內做肯定滿足不了企業持續發展的需要,肯定要走向國際化。”
2013年金發科技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2014年收購印度一家公司;2015年底成立美國金發;2016年在德國成立歐洲金發。在堅持“走出去”的步伐下,金發科技正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袁志敏表示,目前金發科技海外銷售的占比只有10%。他希望通過3~5年的時間,使金發科技在海外的銷售收入占比提升到40%左右。在2020年,或者2018年,金發科技或將成為一家國際化的公司。
袁志敏坦言,在走出去過程中會感覺到不少挑戰,國內企業稍不注意,就要交巨額的 “學費”。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不懂當地的人文環境,包括文化、市場規則,難免會走冤枉路,這種失敗也是一種成本。此外,我們企業走出去,在境外的信用不夠。實際上,我們在國內的銀行信用是夠的,這種信用怎么能‘嫁接到境外去,以增強我們的談判能力,增加我們的信任度?政府如果能夠幫助企業解決這個問題,那我們就容易獲得更多的機遇。”
創新非朝夕之功,
慢工才能出細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 2017年政府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可以說,科技與創新才是實體企業自救的關鍵。
袁志敏認為,科技創新主要取決于人才要素、環境要素、創新動力,“一家高科技企業,不創新就是死路一條。但是,創新是個很漫長的過程,是一個比耐力、比恒心、比壯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給點鼓勵、支持和鞭策,企業就會在創新上發展得更好”。
金發科技自成立以來就堅持大力度研發投入,每年在創新方面的投入占企業營收的4%左右;金發科技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前公司擁有100多名博士、600多名碩士,研發團隊將近900人;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三項研發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長期投入總會帶來回報。金發科技研發出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特種工程塑料、木塑復合材料、循環經濟項目等多個符合國家和社會中長期發展的創新型環保產品,在改性塑料領域中引領風向。
“金發科技拿手的改性塑料,是通過創新慢慢具備了全球領先的地位。生物降解塑料、碳纖維復合材料、耐高溫材料這三項我們都做了將近10年,才逐漸實現了盈利。所以創新是要慢慢熬才行。科技創新帶給我們的是銷售業績24年保持增長。”袁志敏說,“未來10年,金發的創新活力會更強,創新給金發帶來的成果會更加豐碩。”
提高投資信心,
要靠實體經濟發展
對于去年我國民間投資增速再次下滑,袁志敏認為,“經濟在進入新常態的過程中,這種波動是合情合理的。值得欣慰的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有良好的表現,這給民間投資增加不少信心。我感覺2017年投資熱情要比去年高一些。”
那么,該如何進一步提高民間資本的投資熱情,袁志敏說,民間投資情況取決于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信心。想要民間投資回歸到實體經濟上來,最根本的做法是,必須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使實體經濟更能賺到錢。實體經濟賺到了錢,投資的資金自然就得到豐厚的回報,也更愿意投資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就當下來說,怎么樣才能使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怎樣才能更賺錢呢?袁志敏認為,最見效的辦法可能還是降稅,降稅可以直接降低實體企業的經營成本,加快企業盈利增長。“如果最賺錢的行業是實體經濟,大家就來搞實體經濟了。所以政府要想辦法出臺一些政策,使實體經濟更賺錢。”
袁志敏說,可以預見,隨著國家對實體經濟投資力度不斷增大,民間資本投資熱情會越來越高,實體經濟將迎來新的繁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