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將經濟全球化定義為,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雖然人們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并在500多年的時間中被分為多個階段。
15世紀末至16世紀前半葉:地理大發現為經濟全球化打下基礎
15世紀末到16世紀前半個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奠定了世界市場形成的基礎。
由于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等人開辟了從歐洲抵達亞洲的海上航線,麥哲倫率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宣告了東西半球互相隔絕的時代結束,同時也為西歐國家向世界各地的擴張提供了條件。從那時起,資本的全球擴張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探險與貿易的熱潮,歐洲列強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活動不僅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也打通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交往的通道,這為經濟全球化打下了基礎。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啟動經濟全球化
18世紀中后期,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陸續發生以蒸汽機為動力、以紡織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這些國家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本國工業不斷創造出遠遠超出本國市場所能消費的大量商品,于是大量廉價的、過剩的工業產品突破國家邊界,涌向世界,推進了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這一過程伴隨著歐洲殖民者對新發現疆域的擴張、侵略和殖民掠奪,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中英鴉片戰爭,世界市場也由此從歐洲拓展到美洲、亞洲和非洲等許多地區。
正是在這一時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經過工業革命,英國工業生產量已遠遠超過了國內市場的容量。有數據顯示,到19世紀中葉,英國一半以上的工業品要銷往國外,國內生產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也要靠國外供應。這種情況在紡織業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時英國所生產的棉織品的絕大部分銷往國外,生產所需的棉花來自美國、印度、巴西、埃及等國家。在這一時期,英國不僅是世界消費品的主要供應者,也是生產資料——機械設備的主要供應者。
19世紀后半葉至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有人認為,19世紀后半葉至20世紀初的半個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最突出的時期,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時期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從蒸氣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從以紡織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時代進入到以鋼鐵、石化、電器、機械、汽車為代表的重化工業時代。在這一時期,電車、汽車、火車成為新的交通運輸工具,電話、無線電、電報成為新的通信手段,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基礎。
二是在這一時期,西方列強憑借工業革命所創造的優勢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了瓜分世界的殖民擴張。至20世紀初,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
三是在這一時期,西方發達國家中出現了國際壟斷組織和跨國公司,其觸角已經伸向世界各地。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掠奪殖民地資源,不僅向其大量輸出商品,而且開始進行投資。當時的英國和法國是主要資本輸出國,到“一戰”前,它們的國外投資已分布在亞、非、拉、大洋洲等地。資本輸出的增加,特別是國外直接投資的擴大,標志著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進入了新階段,標志著各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從商品交流的外在聯系發展到了生產分工的內在融合。
“一戰”至“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20世紀初到40年代末的大約40年間,曾出現過多個阻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事件,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1937—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遏并打亂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秩序,破壞了各國、各地區的經濟交往。但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并未因此停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作為穩定和調節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系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運而生。
同時,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出現了以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將工業化進程引向新階段,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了一個經濟大發展時期,即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1973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為止,長達20余年。這個被西方發達國家稱為“黃金時代”的時期,是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經濟高度現代化的決定性階段。
也正是在這個歷史階段,亞、非、拉的殖民地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同時也與西方發達國家逐步形成了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系。國際貿易獲得了空前發展,貿易增長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跨國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將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關系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因此,這一階段既是經濟全球化受阻的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時期。
“冷戰”結束:離經濟全球化終極目標更進一步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標志著經濟全球化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而且標志著經濟全球化時代更進一步。其突出標志包括以微電子、生物工程的大發展為標志的科技革命進一步深入發展,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跨國公司不僅在數量上、規模上有了更大的發展,而且其經營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地體現在企業跨國并購的形式、數量和規模均有了重大發展,許多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移向海外,世界經濟融合的程度空前提高;市場經濟成為涵蓋整個世界的經濟體制;WTO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職能、規模的擴大和發展,使世界經濟運行日益規范化和規則化,實現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知識流全球暢通。
當然,這與經濟全球化的終極目標世界經濟一體化尚有距離。人們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達成各國商品和服務的對外貿易如同國內貿易一樣,不受稅收、數額、區域等一切關稅和非關稅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資本的流動如同在國內一樣,不受任何管制地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上述兩個條件下,各國生產要素和商品價格趨同或均等化。由于這些條件受到國家疆域、國家主權、關稅和非關稅、區域經濟集團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和阻礙,至今還遠未達到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和最佳配置的程度,因而從經濟全球化到世界經濟一體化尚有很長的路程。
(參考資料:關立新《經濟全球化歷史進程、現實特征及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