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對外貿易實現順差3.35萬億元人民幣。盡管這個數據較2015年縮減了9.1%,但依然是個很龐大的數字,大致相當于5000億美元。為什么中國有5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2016年的外匯儲備居然會減少3198.44億?
其實2015年也存在同樣的情況,而且比2016年還嚴重。因為這一年外匯儲備減少5126.56億美元,高于2016年37.61%,而貿易順差數額也要高于2016年,是它的109%。這么多的外匯去哪兒了?當然,有人民幣貶值、外匯儲備減值的因素,同時也有資本項下對外投資的因素等。但除去這些因素,我們至少可以估計兩年之間有10000億美元的外匯并未出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當中。
有人說,這是資本出逃的結果。恐怕不能這樣簡單地評估。假如資本出逃有這么大的規模,那么意味著中國財富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速度遞減,這是中國不能承受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企業出口換匯之后,沒有結匯,沒有把外匯拿回到國內;二是居民換匯消耗了外匯儲備。
如果是因為中國出口企業沒有結匯,第一,說明人民幣貶值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出口企業;第二,中國企業把外匯留在境外,把錢存入外資銀行或進行其他金融投資,這實際等于“資本外流”;第三,出口企業不結匯勢必加大國內人民幣貸款需求,擠占制造業金融資源,干擾中國貨幣政策。
那么,什么原因導致中國企業出口不結匯?很顯然,是人民幣貶值預期。如果是這樣,那說明人民幣已經墜入在一個惡性循環圈——貶值預期使得企業出口不結匯,而出口不結匯又會導致中國市場外匯供給減少,迫使人民幣真實貶值。同時,人民幣留在境外越多,外國銀行越發財,同時壓低別人的利率,抬高中國利率。這就為別人的實體經濟創造優異的金融環境,而不斷惡化自身的金融環境。
所以,我們必須關注到這樣的問題。盡管人民幣貶值可以帶來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可以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和外貿形勢,但我們一定要明白,這樣做可能不利于資本競爭,而現在關鍵是資本擁有,因為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轉型升級,必須依賴現在是不是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本,尤其是股權資本。
我們完全有能力讓經常項目更加開放,但如果上述假設成立的話,則企業出口必須結匯,這也是一個主權國家對本土企業(無論外資還是內資)可以提出的正常要求。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國家需要外匯的時候,出口結匯應當是它們的義務。所以,央行完全可以保持中國國內貨幣政策的穩定,而通過要求出口企業結匯達到穩定人民幣匯率的目的。
當下“走出去”企業的一個重要社會責任就是出口結匯。以實業利益為上,而不是指望貨幣套利。這應當也是中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正確要求。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