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
這是鄭明第三次回丹東過年。因為媳婦是丹東人,這位典型的上海男與中朝邊境城市丹東有了不解之緣。
丹東是一座中型邊貿城市,鄭明第一次聽說丹東是因為央視拍了一部紀錄片《遠方的家——沿海行》,其中第一集說的就是丹東——這里是中國沿海的北方起點,約1.8萬公里的海岸線從這里向南延伸。
上海到丹東的路程并不順暢,由于航班少,一般都是從上海飛大連,再從大連坐車到丹東。2015年,丹東開通了至大連的高鐵,這段回鄉之路總算是通暢不少。
鄭明的岳父家在丹東市郊的金山鎮,火車站的司機一般喊價比較高,為了省錢,不趕時間的鄭明夫婦一般坐公交回家。然而今年,他們在寒風中足足等了將近一小時,才坐上了公交車。司機說,現在司機少了,只能減少發車頻次。

家鄉的同齡人更關心休閑的質量。
到家后,熱情的岳父岳母準備了血腸、皮凍、海蜆子、小雞燉蘑菇等近20道傳統東北菜。鄭明知道,這些菜起碼要吃到年初五。
來丹東第二天,鄭明夫婦就和岳父母開始走親戚。鄭明媳婦的親戚主要從事教育系統工作,很多人在市區的鴨綠江邊買了房。從金山鎮去親戚家不算遠,但等公交車的過程著實漫長。
鄭明發現,今年春節,丹東與前兩年相比要蕭條不少,女人街和萬達廣場的人少了,路邊人行道的冰也很久都沒有人清理。鄭明打趣道:“家門口冰的形狀,我去時什么樣子,走的時候還是什么樣子。”旁邊的商店內,店員正爭相降價促銷過年的禮品。一名店員說,往年過年禮品很搶手,經常需要補貨,但今年過年禮品很不好賣,現在店里已經積壓了很多,只能低價賣掉。
親戚家在丹東市區鴨綠江邊的“江畔國際”,是丹東最好的樓盤之一,客廳的落地窗正對著波光粼粼的鴨綠江,江對面就是朝鮮,風景怡人。從大大的落地窗看出去,美景盡收眼底,甚至鄭明拍照發到朋友圈里時,很多朋友點贊問他是哪家海景酒店。親戚自豪地說,他在2010年就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當時買才4000多元一平米,最高曾漲到近1萬元,現在又跌到8000元一平米。“反正自己住,漲漲跌跌也無所謂了。”親戚說。
當聽鄭明介紹上海部分地段好的房子價格從2010年到現在已經漲了3倍多時,幾名親戚都表示不能理解,“那么貴,還不如買到丹東來”。
親戚的話佐證了相關資料——2016年上半年,丹東商品房銷售額46.1億元,增長31.2%;商品房銷售面積92.1萬平方米,增長33.5%。當地有人吐槽說,這個城市明明有著還算完備的汽車產業基礎,卻要轉身去炒房。不過也難怪,數據顯示,2013年,丹東GDP為1107.3億元,是丹東經濟規模最大的一年,此后就進入了下滑模式,2014年GDP為1022.6億元,2015年GDP為984.9億元。
聚餐閑聊時,鄭明提到當下東北經濟下滑的問題,一個跑運輸的親戚說,這兩年大環境不好,現在十幾天都跑不了一趟。另一個開服裝廠的親戚則剛剛關閉了廠房,“成本高,貨賣不上價,年后看看做點別的”。
這個嚴肅的話題并沒有持續很久。席間,鄭明媳婦的表弟開玩笑地對鄭明說:“聽說上海生活壓力很大的,你和姐要是吃不消就回丹東來發展吧,我可以給你介紹個工作,收入也不錯。”“能有多少?”鄭明問。“3000多元吧,主要是事少,輕松。”
因為不滿原先工資1萬元,年初剛剛跳槽到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鄭明在上海每月工資“到手”近2萬元,當然,事情也比以前多一倍,每天要從早上9點上班到晚上9點,每周工作6天。
“才3000元?”看到表弟真誠的邀請,鄭明的疑惑當日并沒有表露出來。
打聽了親戚家幾個同齡人的薪資后,鄭明發現,丹東2016年的工資幾乎沒怎么漲,一般在每月2000~4000元,普通文員在2500元左右。媳婦的表姐在一家地產樓盤做銷售,據說一個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這在當地已屬高薪。
令鄭明感到詫異的是,這些80后的同齡人并不為工資低而擔心,也不關心丹東和遼寧的經濟大勢,他們追求的是工作的輕松和閑暇時間的多少,談論更多的也是吃喝玩樂。“我年初六準備去云南玩一圈,回來再請幾天假再去上班。”“云南我去過了,不好玩,我想去曼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