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普
傳統企業轉型不轉行,獲得財稅及金融輸血逆勢走強
在國內外實體經濟一片低迷的形勢下,以傳統工業經濟興市富民的江蘇常州市,依然鐘情和堅守實業傳統,不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延長產業鏈條,推進“傳統制造”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

常州納恩博公司生產的平衡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近日在常州地區調查發現,在很多地區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常州的工業企業即實體經濟卻呈現“風景這邊獨好”的景象,民營資本投向工業經濟的規模、利潤和增速領跑蘇南板塊,形成令人矚目的新蘇南現象。
這既與常州人堅守實業的傳統有關,更與當地政府“有形之手”的調控、引導和扶持有關。
升級傳統產業而不是簡單關停
常州被稱為“龍城”,是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下轄的武進區正是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和“蘇南模式”的發源地。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計劃經濟時期,常州輕工業非常強大,曾經創造出江蘇全省一半的生產總值和稅收收入奇跡。
然而,近年來,常州經濟發展面臨著結構偏重、產業老化、資源剛性約束加劇、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的現實問題。在蘇南板塊,蘇州無錫憑借著快速崛起的外資經濟而后來居上,有人調侃稱“蘇錫無常”,常州GDP總量甚至被蘇中的南通和蘇北的徐州趕上并超越。
在此情境之下,他們沉下心來,思索常州實體經濟的出路。
一位對常州經濟頗有研究的專家稱,真正對實體經濟開始脫胎換骨式升級改造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當時大量的機械裝備、鋼材和化工原料在各大工業區堆積如山,因為實在賣不出去。這種場景驚醒了當地政府領導和企業家,必須進行轉型升級成為共識,但他們對傳統產業不是簡單關停,推倒重來,而是在原來產業基礎上,由粗放生產轉向精細化生產。
這位專家稱,“你生產的金屬加工機床只能實現毫米級的加工精度,沒有市場,產能過剩。但如果提升工藝,加工精度從毫米級升級到微米級,那么市場立刻由‘紅海變成‘藍海,不用再擔心市場和銷售問題。”
主管當地工業經濟的常州經信委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常州近年來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積極引進或培育新興產業,形成了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農機和工程機械、太陽能光伏、碳材料、新醫藥、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電網、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等“十大產業鏈”體系,成為實體經濟振興的標志和新的區域增長極,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智能制造體系。
高國凱是常州太平洋電力設備集團公司創始人,這位71歲的老人稱,他們一直堅持在電力開關設備領域做深做大做強,從普通電柜做到高鐵電柜,從開關設備到變壓器,將“常太”做成了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高國凱說,他們在創新路上不敢停步。舉例說,高鐵軌道上平均每0.8公里就要用到一臺“氣體絕緣開關設備”,之前這個設備一直靠進口。2009年他們研發成功,成國內唯一能生產這種設備的企業,如今擁有國內高鐵市場六成份額。
對實體經濟的堅守和不斷創新發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常州的民營資本投入實體經濟的占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速和利潤總額均在蘇南板塊中占據領先位置。
常州經信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1—10月,該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10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工業投資1636億元,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高達10099億元,增長8.5%;民營資本的投資額度在2248億元,其中1411億元投向工業經濟領域,占比高達62.8%。
政策激勵實體經濟加大投入
常州市委書記閻立表示,他們正加快推動“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但轉型升級不等于轉行升級,常州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沒有改變,只需通過科技創新和智能化、精細化改造,拿出具有全球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攀上價值鏈的高端。

常州納恩博公司在生產無人機
要進行科技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就需要大量投入。 常州市經信委介紹,從2014年起連續3年,常州各級財政每年安排6億元資金,對列入市級“十大產業鏈” “雙百”行動計劃和“十百千”創新型企業目錄的工業企業,實施設備購置補助、“機器換人”示范獎勵和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獎勵,鼓勵企業加大設備投入。企業年度設備投入超300萬元,即可按實際技術設備購置額的6%進行補助,單個項目補助最高可達1000萬元。
記者了解到,政策實施兩年來,常州市區兩級財政共發放補助資金12.98億元,支持設備購置補助項目1204個,支持“機器換人”示范項目97個,支持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部件項目173個。
常州經信委介紹, 財政扶持政策激發了企業的投資熱情,常州工業企業有效投入始終保持較快增長。
2014年8月政策實施后,當年后4個月的企業固定資產增值稅抵扣為12.6億元,月均3.15億元,是政策出臺前月均2.29億元的1.38倍。2015年常州固定資產增值稅抵扣34.6億元,同比增長11.8%,增幅全省第四、沿江八市第一。2016年1—11月,常州固定資產增值稅抵扣已達32.2億元,同比增17%,高于全省增幅近10個百分點。
輸血降成本扶持企業爬坡過坎
國家統計局常州調查隊曾采取重點調查方式,對常州54家實體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融資難仍是阻礙這些實體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常州市政府金融辦副主任喻良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近幾年在推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他們不斷加強政策引導力度,以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支持為主渠道,推動實體企業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其中,2016年全市重點項目貸款余額448.02億元,比年初增長28.57%,通過資本市場融資174億元。全市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46家,IPO首發融資16.45億元,定向增發和重組融資75.51億,公司發債融資82億。
國有商業銀行也加大了與常州實體經濟的合作支持力度。去年9月,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與常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輸血常州實體經濟,預計3年內為常州提供至少500億元意向融資。其中,300億投向各類企業,超過60%投向高端裝備制造業。中國銀行常州中行負責人表示,哪怕利潤有所損失,也要堅決支持常州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是常州市智能工程機械產業的“單打冠軍”。針對該企業對外投資和貿易較多的特點,中國銀行常州分行發揮跨境金融優勢,為其提供海外直貸等融資工具,授信總額10億元,現已投放近5億元。
“智造” 創新背后的“人才經”“科研經”
在支撐常州“傳統制造”轉向“智能制造”、實體經濟紅火發展的背后,是該市一以貫之、接力助推長達11年的“科技長征”,即從2005年開始,已經連續舉辦了11屆的“中國常州先進制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創建集科技研發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教城平臺,在常州和全國乃至全球知名高校院所之間建起一張龐大的創新網絡。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科教城平臺聚焦全球科技資源,聯動全球大學和科研院所,探索出一條“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產學研合作常州模式,讓常州持續迸發創新創造的激情。如今的常州科教城,與常州全市近10萬家實體企業無縫對接。統計顯示,2平方公里的常州科教城,共有科技人才1.6萬余名,入駐科技企業1600多家,平均每天創立一家科技企業,每天新增一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年產出超過60億元。
常州科教城管委會副主任路琦說,園區現在每年縱向科研經費超過2億元,橫向科技合作經費也超過2.5億元,園區注重對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提升人才創新創業的成功率。
那里產生的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已成為驅動常州實體經濟加速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
記者了解到,入駐該園區的納恩博公司,創立于2012年,短短4年間,實現了從單純的平衡車企業向智能機器人公司的轉型,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年營收增速超過500%,迅速成長為行業中全球排名第一的“獨角獸”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