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要:中小學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其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如何關系重大。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切實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能力,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字:中小學;課堂教學;實效性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38-02課堂教學的實效就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實際收獲,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實效,關鍵在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于有多少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么樣的進步和發展,這也是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所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學生最心無旁騖、渴求知識的階段,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奠基性的意義。可以說,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決定了中國國民教育整體水平與質量。要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互動、教學相長。具體,可以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新課標要求我們要樹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切實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全體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準備、精心組織,以學生為中心,改變之前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發展為取向的新型教學模式。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切實的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中心,變牽著學生走為跟著學生走。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都是采取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其實質就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其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在這種模式中師生之間若是沒有默契的配合是很難實現有效的教學的,往往會是聽懂的學生明白了,沒聽懂的學生繼續糊涂,而這顯然是與我們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是不符合的。而跟著學生走,就是要求我們教師切實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教學目標科學規劃、精心備課,并根據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構建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并依照我們的教學目標,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促進自己的學習進步和長久發展。
二是要吃透教學目標精神,合理規劃教學結構與內容。一堂高效率的課程,必須是緊緊圍繞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建構一個合理的教學結構,并且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內容。在過去,常見的問題是有些老師沒有深刻領會教學目標的精神,導致課程結構不合理,以至于出現課堂效率不高的情況。在新課程改革下的今天,我們必須將構建科學合理教學目標,作為提升課堂效率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的全體教師在備課的階段,必須深入了解教材和課標,熟悉在整堂課的重點內容以及學生經過學習應該達到的目的和效果,從而找出一條貼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方法。其中,集體備課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學校或者教研組要創造條件,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砥礪切磋的平臺,使其能夠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提高,讓大家都能夠發揮頭腦風暴,各抒己見,暢談心得,一起共同努力,吃深吃透教學目標的精神,從而探索出一條符合學生實際,符合校情班情的路子,合理建構課程設置,以達到讓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目的。
三是要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配合是達成教學目的的關鍵,也是一堂高效率課堂的重要指標。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傳統的"我講你聽"、"我寫你看"的教學形式已經變得越來越吃力,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大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使其能夠更為生動的展現教學的內容,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了解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在傳統課堂上,我們很多老教師應該都或多或少的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有一個事物很熟悉,卻不知道如何生動的向學生表述清楚,或者說停留于描述層面的表述學生總是覺得一知半解,難以全面把握老師的意思。這是傳統教學的弊端所在,也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改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今天,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輔助教學設備,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向學生生動形象而有趣味展示他們所要學習的內容,方便學生理解,以提升教學效率。四是要合理安排課后作業,強化課程知識的學習效果。課后作業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延伸,適當合理的課后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課堂學習的理解,調整、強化他們的認知結構。同時,通過課后作業的訓練,也能夠很好的檢驗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時發展學生身上還可能存在的問題,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進行改進。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后適當安排學生的家庭作業,并及時的進行修改和訂正,以便于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做到"有做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同時,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開展課后作業的講評課程,及時的糾正學生的一些錯誤認識。當然,課后作業并不是目的,在素質教育下的今年,我們也應該切實的做到為學生減負,不能為了布置作業而布置作業,更不能隨意布置作業,到做到檢驗學習效果和不增加學生負擔之間的平衡。同時,也可以創新課后作業的形式,可以有社會實踐、手工制作、實驗觀察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能夠在寓教于樂中得到學習、鍛煉、提高。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素質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我們老師的能力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對于我們如何上好一堂課,上好一堂高效率的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全體教師應該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創新教學的方式方法,以便于我們能夠主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需要,圓滿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