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艷 趙華
摘要: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隨之產生了一個孤獨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受文化水平和思想觀念的制約,往往忽視兒童自身的合法權益,政府相關部門各項政策執行力度不強等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受監護權、受教育權、生命健康權和發展權正遭受損害。文章分析農村留守兒童權益遭受侵害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拓寬溝通渠道、開創教育新模式、結對幫扶、關愛兒童健康等保障農村留守兒童權益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受監護權;受教育權;生命健康權;發展權
自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中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中國數億農民逐步融入城市化的浪潮,產生了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滿十八周歲的兒童。據“六普”數據估算統計,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超過6100萬,而這個龐大的群體自身權益正日漸遭到侵犯。本文擬揭示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權、生命健康權、受監護權和受教育權等權益缺失的現狀,探索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相關權益的路徑。
一、農村留守兒童權益受損的現狀
(一)父母監護缺位
父母是兒童的第一監護人,對兒童有監護職責。但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因常年外出務工,未能充分履行對兒童的監護職責,而是將兒童委托給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朋友代為監護。相關研究表明,多數外出的父母一年僅回一次家,甚至有些父母幾年不回家,父母和兒童的交流通常以電話或短信為主。因條件限制,多數農村地區無法進行網絡視頻,長此以往,兒童和父母之間產生陌生感。另外,獨居的留守兒童受監護權嚴重受損,兒童的受教育權、發展權等相關權益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國每年有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外流,由老人和兒童組成的空巢村已經成為常態,數量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常年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存在監護嚴重缺失的現象。
(二) 受教育權受限
人一生接受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組成;其中,家庭教育對接受完整的教育起著基礎性作用,甚至決定了人在整個社會化過程中的發展趨向。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信息閉塞,觀念傳統封建,諸多農村留守兒童過早的喪失了上學的機會,轉而挑起本不屬于他們的農活重擔,兒童沒有得到應有的照料,反而要照顧家中老人,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學習中。雖然我國相關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必須無條件接受義務教育,但“動態留守”的生活狀況使得他們流動在一個并不穩定的學習環境中,徘徊在接受完整教育的邊緣地帶,導致學習碎片化,無法享受系統的基礎教育。另外,家庭是兒童的第一學堂,父母在兒童的啟蒙教育過程中缺席,對兒童后天的學習造成不利影響。獨居兒童在解決自己的基本生活問題的同時還要走山路上學,難免精力不足,甚至部分被迫輟學,受教育權嚴重遭到侵害。
(三)發展權缺失
《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條款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權等權利。其中,發展權涵蓋了兒童享有與其身心發展、精神狀態、道德規范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水平。但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兒童缺少來自父母的關心和日常呵護,生活上營養膳食搭配不均,身體健康受到影響,精神上無法及時得到父母得鼓勵與正確的引導,使得兒童內心的情感方面受損,導致兒童的個性怯懦,缺乏自信,潛能得不到充分挖掘,身心健康發展不充分,嚴重限制了兒童的發展權。
(四)健康權受到影響
據資料顯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于其他家庭總體較好,留守兒童的日常零花錢也多于非留守兒童。但是,農村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狀況并沒有顯著的改善,相反,許多留守兒童出現營養不良,精力不足,反應遲鈍等現狀。農村的祖輩們清貧一生,生活拮據,沒有改變舊生活方式的觀念,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僅能滿足兒童一日三餐不餓肚子,兒童成長階段必需的營養搭配無從談起。另外,由于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平時積攢的零花錢主要用于購買營養價值低的零食和打游戲,非但沒有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還助長了亂花錢的壞習慣。此外,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兒童被囿于家庭的框架內,并不是權利的主體,發言權被忽視,參與權更難以保障。
二、留守兒童權益缺失的現實表征
(一)親情缺失,心理脆弱
父母不在身邊,缺乏關愛和疏導,導致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出現嚴重的障礙,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造成威脅。留守兒童父母在兒童的成長階段長期缺席,使得兒童缺少傾訴對象,通常安全感不足,缺乏自信心,比較敏感,心理抑郁,性格相對孤僻。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變化出現時由于缺少母親的關心和指導,通常比較驚慌無助。據調查資料顯示,大多數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經歷在三年以上,多數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甚至幾年沒有回家與兒童團聚的父母也是大有人在。電話成了維系父母與兒童親情的唯一紐帶,但一周內能與兒童通一次電話的父母還不到1/3,76.7%的留守兒童表示難以應對親情關系的斷裂和隔膜,有些兒童甚至對父母有陌生感,多數兒童內心脆弱,孤獨感強烈,渴望父母的陪伴。
(二)學習成績下降
隔代監護越來越成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低下的主要因素,歸根結底在于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多數祖輩年事已高,文盲或半文盲狀態明顯,在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和品格培養等方面難以給予正確的引導,無法輔導兒童功課。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家時,多數兒童熱愛學習,學習的積極性高,生活習慣良好。但父母外出后,由爺爺奶奶監護的兒童在生活上明顯開始變得懶散,疏于學習,甚至產生厭學傾向。另外,農村留守兒童通常分布在落后封閉的偏遠農村,某些父母受“讀書無用論”的蠱惑,對兒童的學習狀況不夠重視,間接致使某些偏遠鄉村的教師教學隨意性較大,加之農村學校教學資源缺乏,教學質量無法保障,因此農村兒童無法平等的享受到像城市兒童的正規化教育。每一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具有平等的享受優質教育的權利,然而分布在落后農村的大量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護被迫放棄受教育機會抑或接受低質教育。
(三)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多數留守兒童年齡偏小,祖輩家務繁重,疏于照看,使得兒童生長環境安全系數較低。大多數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面臨來自同學、鄰居的欺負,正常的生活受到困擾,性格往往孤僻自卑,不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因缺少監管,溺水、觸電、打架等危及兒童生命健康的事件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一些兒童被不法分子拐騙或控制,成為行竊犯罪的工具,身心受到巨大的摧殘。同時,兒童患病卻得不到及時治療,年輕的生命輕易被死神剝奪。這些意外傷害事故隨時潛伏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周邊,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威脅。
(四)生活條件差,兒童身體健康欠佳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居住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的偏遠地區,家庭生活環境相對較差。外出務工的父母多以體力活或小生意為謀生手段,收入微薄,致使家庭經濟水平低。另外,祖輩素有節儉的習慣,僅注重兒童吃飽穿暖,很少給兒童生活搭配新鮮蔬菜水果,使得兒童營養不均衡。祖輩監護人忽視兒童營養搭配,大多數孩子營養跟不上,生活水平低,對孩子的智力發育和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三、留守兒童權益保障路徑
(一)搭建溝通平臺
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親情缺失,無法享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呵護,針對留守兒童面臨的這一困境,積極引入大學生村官和站點管理員模式能有效緩解留守兒童親情缺位的心靈創傷。發揮年輕大學生村官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優勢,實行大學生村官“組長制”,即將村里的留守兒童分別分配給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擔任組長,負責組內留守兒童的心靈溝通和學習輔導,幫助留守兒童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另外,指定專門的管理員指導留守兒童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為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的父母搭建視頻對話平臺,通過定期的視頻對話,拉近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讓父母了解督促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也使得兒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增進親子間的感情,給兒童創建一個健康快樂地成長環境。
(二)開辟遠教課堂
充分發揮網絡遠程教育的優勢,免費定期向留守兒童輸送遠程教育資源。以留守兒童的年齡層次和學習需求為標準,由鄉鎮和村委負責,組織留守兒童學習感興趣的知識和有關中小學生安全方面的知識,比如科普知識、假期安全教育等節目。通過遠教網絡資源擴大留守兒童的視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培養他們樂觀自信的品格,全方位提升兒童素質和能力。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監護缺失,以致在思想和行為上缺乏正確引導,因此,通過播放一些紅色愛國影片來構建起留守兒童的精神家園,打開他們的內心世界,填補他們的心靈空缺,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幫助留守兒童規范言行,使得他們在輕松歡樂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
(三)開展結對幫扶模式
機關、學校和村組干部為主體創建幫扶機制,通過愛心通話、走訪和座談聯誼的形式為留守兒童送溫暖,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及時解決兒童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緩解兒童生活壓力。另外,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加入到各項積極向上的活動中,創建留守兒童之家,開發他們的潛能,展現兒童應有的活力。同時,有效發揮鄉鎮婦聯的聯結作用,與學校密切配合,定期開展交流主題活動,傾聽兒童的心聲,陪伴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更要不斷激發留守兒童積極的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使廣大留守兒童在互動中增進友誼、陶冶情操,培養樂觀自信的品格。
(四)引導農民就近就業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歸根于城鄉二元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農村無產業可發展造就了大批的農村留守兒童,因此,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吸引農民就近就業是緩解留守兒童問題惡化的主要措施。首先,依據不同地域農村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如旅游業、養殖業、種植業等產業,幫扶農民就近發展,增加收入,減少農民外出,使得父母能夠陪伴在兒童身邊;其次,政策方面適當向農村傾斜,引進新興項目,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思想引導,開發農村地區資源,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和創業,改變空巢村和留守兒童的現狀;最后,完善廣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水、路、電等基礎建設直接影響到農村的整體發展,公共服務到位可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同時便于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課題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2013.
[2]段成榮,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03).
[3]李亦菲.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R].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
[4]李明慧.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及其受教育權保護淺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5]彭清燕,汪習根.留守兒童平等發展權法治建構新思路[J].東疆學刊,2013(01).
[6]王玉香.未成年人權利主體地位的缺失與構建[J].中國青年研究,2013(04).
[7]鐘婉君.留守兒童缺失的人權保障[J].學理論,2011(17).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北欠發達地區發展循環農業的法律制度建設研究 ” 成果,項目批準號10BFX079。
(作者單位: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