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一
摘 要: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作為公共管理的重要部分,在保障人們生活質量、身體健康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管理人員的素質則直接決定著管理工作各方面是否協調、運行是否完善等。因此,加強新時期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也就勢在必行。基于此,對新時期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總結分析,并對該模式取得的成果進行匯總,以期對新形勢下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2-0079-02
改革開放逐漸深入,政府職能逐步完善,相應的公共管理部門的職能也不斷擴大,管理手段發生了深刻變化。公共衛生事業是國家的一項利民福利政策,是防治疾病、增強人民體質、實現國民素質提高的社會公益事業。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目前已進入關鍵時期,對應用性與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更高。然而國內的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科起步較晚,教學模式多為傳統模式,仍然為教師講課為主,忽視了這一專業的實踐,導致學生所學在社會中不適用,在工作中處理問題、應用能力較差。因此,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以更好服務社會、適應社會,也就成為高校與社會目標共同的話題。
一、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的環境
(一)內在環境
隨著國家對國民素質要求的提高,國內基礎公共衛生事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在這種機遇下不斷的完善與發展。目前招收該專業的高校主要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職業特征典型的非綜合型院校,具有明顯的學科優勢,比如醫學院校專業設置的公共衛生管理方向專業;另一類是綜合性院校,這類學校具有多學科優勢,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基礎較為雄厚,然而專業方向特色不強。在中央或地方的共同管理與倡導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專業類新學校在加強專業方向特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科的多元性,而綜合類院校在保證教學多樣化的基礎上,也提高了對專業教學的能力。
(二)外部環境
20世紀80年代初,“新公共運動”席卷全球,各國政府也開始對政府角色重新定位,推進公共管理。我國與西方國家比較而言,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起步較晚,政府職能未能實現全面轉型,社會條件也不夠成熟,導致這一專業的市場就業環境并不寬松。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推進政府職能的改革,推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改革,同時社會福利制度、教育培訓制度也更加完善,為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三)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各高校為了響應國家需要,促進學生更好就業,提高學校的綜合競爭力,都在積極改進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推進教學改革,構建更為完善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的綜合型人才。
1.改進、優化衛生事業管理課程體系
課堂與書本是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的基本依據,因此要培養與時俱進的人才就要求學校構建更加符合時代需求、完善的課程體系。目前,國內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除了開設有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基礎學科外,同時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勞動保障、社會學、市政管理學、管理倫理學、行政法學等多個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協調、組織、規劃、決策與組織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專業課程設置上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如主次不分、覆蓋面不全等問題。因此,對國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需要充分調研,并分析其現在存在的問題十分必要。通過對傳統課程的缺陷進行分析,構建更為全面、突出的實踐應用型人才教育課程體系。以往的課程體系主要為:基礎平臺課+通識平臺課+專業平臺課,課程涉及知識面較為片面,實踐性不強,不能滿足這一行業準入型高的要求。為此,可在此基礎上增加專業創新課程、人文課程、認證課程與專業實踐應用課程,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高校傳統教學使用的大班教學不利于教師教學的集中,學生課堂表現懶散等情況突出,因此可改為小課時、多課程的方式來進行課程設置,從而更好地實現師生互動,強化學習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高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能夠鍛造學生自主學習與提煉知識的能力,為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學以致用和實踐能力提高提供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完善的課程體系下,需要改進教學方法,適應時代發展。比如在教學時根據學科特點,結合時事,選擇恰當的教學改革方法,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公共事業管理實行討論式教學、醫院管理實施參與式教學、管理學原理實行案例教學、醫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施模擬教學法、藥事管理實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PBL)教學法等。在專業方向課和專業主干課程時深入滲透這些現代化教學方法,開拓學生視野;在講授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藝術與教學思維,語言盡可能專業、簡練、通俗、條理清晰,掌握課堂進行節奏,使學生在課堂短暫的學習中盡可能吸收系統全面的學科知識。為了增強學生對社會變化的適應性,掌握面對人群的心理特征,在教學時教師可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參觀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角色扮演等。
3.將課堂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靈活性
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主要職能為防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國民素質,包括籌集與分配資源、制定衛生政策、健全衛生保障制度、建立衛生服務組織、預防保健服務及提供基本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等管理活動。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員主要服務對象為廣大人民群眾,面對較多階層,這就要求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上,還要靈活處理各種突發狀況,而這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無法接觸的。因此,除了課堂學習外,學校可與科研單位、公共衛生事業、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等聯合,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的場所,提高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接觸先進的醫學技術,提高學生衛生管理基本技能,從而為社會提供復合型人才。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考核評價主要是依據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可轉變這種傳統的考核方式,促使學生強化自身動手能力,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
4.科技引導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需要的已經不僅是傳統的學習型人才,而更傾向于創新型人才。對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員而言,創新性的運用、開發知識,是解決新問題的重要措施,因此就要求高校在教學中與時俱進,為學生提供接觸先進科技、前沿科研的渠道。一方面,教師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可帶領學生參與;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勵學生申請新的科研課題,參與各學科的學術研討。不斷擴大與擴展科研教學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盡可能地與科學研究同步,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創新能力。學校可設立專項獎學金,提高學生參與科研積極性;同時在期末考核時,將學生的科研成績列入評定標準。
二、創新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與啟示
1.創新綜合型人才培養中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前提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本質是知識與能力的傳播過程,課程體系是基礎與前提。在教學活動的進行中,課程的設置是所有教學的導向,因此要實現人才知識應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須要設計出合理、與時俱進的課程體系,保證課程體系能夠與時代同步。現代社會以及職業需要使得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的培養更為特殊,課程更具有知識復合性、實踐性等特征。
2.創新綜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是豐富教學方法
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持續持久的過程,同時人才培養又是多面性的,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的培養中持之以恒地采用多途徑、多方法的進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面,思維方式、行為風格等均有著明顯的主觀性,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明顯不能滿足學生接收知識的需求,因此學校改進教學方法時,可以有目的性地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教師為了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可采用案例分析法,為了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可以采用親驗式教學法,為了培養學生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時可采用情景模擬法與PBL教學法等。
3.理論指導實踐
在對學生進行實踐培養的同時,教師必須堅持理論知識的指導。學生實踐能力再強,沒有理論知識作支撐,也無法正確處理問題,綜合能力仍然不能提高。因此,在育人時必須要重視基礎知識的作用,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國內高校進行改革時,容易忽視本末倒置,雖然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提高了,然而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被忽視,最終導致學生的適應能力與知識能力較差。
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的科、教、文、衛、體等得到了全面而快速的發展,國家對人才的全面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為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國內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機構,必須與時俱進、科學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出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從而促進我國衛生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