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鳴++徐磊
摘 要:后數字時代環境下,圖書館資源利用率降低,讀者漸漸流失,服務受到了冷落和沖擊。為了更好發揮圖書館的價值,圖書館文化建設成為必然要求。因此,通過對后數字時代環境對圖書館的影響分析,從信息資源和物理空間兩個層面探討了如何重構圖書館物質文化。
關鍵詞:后數字時代;物質文化;信息資源組織;物理空間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2-0181-02
一、后數字時代對圖書館的影響
隨著網絡視頻、移動媒體、微信平臺、微博、幕課等傳播形式的興起,人們已經進入了不在電視上看電視,不在報紙上看新聞的后數字時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中國的互聯網網民從1億人增長到5.1億人。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中國互聯網網民將持續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行為。
后數字時代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呈現多樣化,各種先進的移動設備讓人們輕松從網上獲得所需信息,改變了以往獲得所需信息必須從信息機構獲得的渠道;信息交流呈現社交化,以微信平臺為例,就某一話題由原來的一對多關系轉變成多對多關系;信息的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界限變得模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現在各高校興起的幕課,讓每個人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與老師互動、交流,評論,發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閱讀趨勢向淺閱讀、碎片化閱讀方向發展,信息量的激增讓人們視覺疲勞,多數人的閱讀習慣變成了瀏覽、速讀,甚至像一些網站如PINTEREST、堆糖網又把人們帶入了讀圖時代。
后數字時代信息獲取的快捷、便利性以及讀者信息行為的改變給圖書館帶來了顛覆性的革命,當人們獲取信息都趨向于移動設備的時候,圖書館利用率降低,讀者漸漸流失,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受到了冷落和沖擊。有數據顯示,人們對電子文獻的利用率遠遠高于紙質文獻,因此,圖書館消亡論在業界成為了有爭議的話題。筆者認為,圖書館的收藏功能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因此圖書館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考慮如何吸引讀者,讓讀者主動到圖書館來。從目前對我國圖書館文化研究文獻中可以發現,人們的研究多數從圖書館的物質文化、組織文化、制度文化、服務文化等方面進行研究。本文將從圖書館物質文化角度探討如何重構圖書館文化,發揮圖書館的實體功能。
二、圖書館物質文化重構
我國“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了圖書館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對如何加強圖書館建設給出了目標和方向,確立了圖書館在社會發展中的顯著地位。從廣義上講,圖書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構成了圖書館文化;狹義上講,圖書館文化是體現圖書館核心價值觀的軟實力,是圖書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體現。它體現了領導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是維系圖書館與時俱進、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圖書館的物質文化建設包括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和物理空間建設。本文所講的圖書館物質文化重構就是從這兩方面展開。
(一)圖書館信息資源重構
目前,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每個圖書館都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紙質資源建設和數字資源的建設,以滿足讀者的多樣化的信息需求。但是在信息建設方面存著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紙質文獻的購買量與紙質文獻的利用率成反比,即隨著紙質文獻的購買量增加,其利用率在降低,而電子資源的利用反而在增加。如何做好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良好結合,發揮出1+1>2的效應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作為傳統文獻載體的紙質資源不能因為電子文獻的沖擊而退出圖書館,畢竟圖書館對文獻資料有收藏和保存功能。如有的圖書館設有樣本室就是體現圖書館收藏功能的。在后數字時代,如果圖書館還把注意力和資金集中在收藏功能上,那么圖書館的功能發揮將受到阻礙,因此,在后數字化時代,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新技術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建設的共建共享。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圖書館資金不足問題。例如,Calis全國高校文獻保障系統可以通過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的傳遞解決各高校資源不足的問題,是很好的一個共建共享的文獻傳遞平臺,可以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2011年,Calis推出了e讀服務。該服務整合了全國高校圖書館的館藏數據,形成一個共享書目數據庫,為全國高校圖書館提供一個檢索平臺。Calis保障體系解決了讀者的信息需求,并讓讀者及時、準確地接收到所需信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圖書館資金和資源不足問題。
(二)信息資源重新組織
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僅僅依靠傳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已滿足不了當今讀者的信息需求。傳統圖書館的書目信息只能給讀者提供檢索信息的途徑,信息資源重新組織是圖書館傳統的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發展的要求。知識服務是為讀者提供精準的知識信息,而不是獲取信息的途徑。圖書館應該以學科為單位,對收集到的信息以專題、學科等形式重新組織。信息資源重新組織以館藏資源和網上資源為主,根據研究對象,挖掘出有價值信息進行重新組織。信息重新組織過程中應該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網址鏈接聚合在一起。目前各高校圖書館都在進行的學科服務,就是將某一學科的各種類型文獻整合到學科服務平臺上推薦給讀者。
信息資源的重新組織還體現在特色資源的收集整理上。近幾年,各高校圖書館根據地域特色建立了特色數據庫,為區域經濟和文化提供特色服務。這是圖書館服務功能的拓展。特色資源的重新組織包括圖書館紙質資源、電子資源、網上資源的重新組織,在特定的平臺上為讀者提供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形式的資源。
(三)物理空間的重構
隨著Web2.0技術的出現,用戶對圖書館的空間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在這種趨勢之下,各高校圖書館利用各種現代化平臺拓展了許多虛擬空間,以此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相比之下,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受歡迎程度每況愈下。要想發揮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價值,應該對其重新設計與布局。
從目前各高校對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改造來看,除了圖書館固有的藏書空間、辦公空間、技術設備空間、閱覽空間等傳統服務空間外,還包含了集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為一體的學習空間、創意空間、休閑空間等。
但是,圖書館的物理空間在文獻保存和利用方面的功能不容忽視,必須平衡傳統服務與數字化服務空間的占用比例,應探索對于不同功能區如何重新細化,以及如何按照最優服務效果分配空間,讓圖書館的物理空間體現出新的面貌。例如,一些國內圖書館依山傍水而建,與大自然生態結合創造出一份優雅的自然環境,體現出與生態友好的設計理念;有的圖書館的設計體現了個性化理念,如最具典型代表的是美國芝加哥Youmedia公共圖書館;有的圖書館為吸引用戶來圖書館,將圖書館打造成了文化休閑中心。
館藏資源形式的變化催生了圖書館物理空間的重構。重構圖書館物理空間應與時俱進,根據自身情況,在保證圖書館文獻保存和傳承功能之下,考慮如何設計一個能將讀者吸引到圖書館來的物理空間,激發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興趣,從而實現圖書館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程遠.試論圖書館文化建設[J].圖書與情報,2011,(4) .
[2] 閆敏.試論高校圖書館文化建設方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3).
[3] 龍濤.網絡時代圖書館文化體系重塑與構建研究[J].山西檔案,2015,(6).
[4] 周春艷,閆倩.長春地區圖書館閱覽空間自然采光模擬分析[J].綠色建筑,2016,(3).
[5] 肖小勃,喬亞銘.圖書館空間:布局及利用[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4).
[6] 黃東翔.復合型大學圖書館讀者空間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2.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brary material and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 Digital Era
WU Hong-ming,XU Lei
(Jiamusi University library,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of the digital era,reduce the rate of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reader service gradually lost,a snub and shock.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value of the library,the library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Therefo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library of the digital age,discusses how to reconstruct the library material culture from two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physical space.
Key words:post digital age;material and cul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organization;physical space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