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蓮
摘要:中學語文古詩歌欣賞的方法、角度很多,本文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實際提出了古詩歌教學的兩種策略:畫面欣賞——綜合諸藝、情感體悟——理清脈絡。關于"畫面欣賞——綜合諸藝"部分企圖打破以詩為詩的狹小的圈子,通過綜合諸藝,深切地理解詩歌的美學意蘊及其打破時空的永恒價值。"情感體悟——理清脈絡"這一部分主要的是要通過對詩歌的層次分析,意象解說,意境探求來體悟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
關鍵詞:史詩互動;活解字詞;綜合諸藝;理清脈絡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70-02中學階段的古詩歌教學總的來說是不令人滿意的,大多教師在教授古詩歌時只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弄清每個詞的意思、對詩句翻譯;二是把握詩歌的中心思想。第一方面最為基本,然而許多教師在解詞時,多以詞解詞,這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把詞放在整首詩中來談,從而使得詞與整首詩互動起來,只有這樣,整首詩的境界才能全面的展現。對詩句的翻譯,只是同義反復,沒多大價值。至于把握中心思想,也多是憑感而談。賞古詩歌不應以"把握中心思想"為最上,而應以"境界"為最上,我們教學生賞詩也應當以教會學生欣賞古詩歌的"境界"為主,然"境界"一詞被人們用的熟濫了,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境界"了,我們通常以為"境界"就是讀者腦海中虛設的景致,其實不然。一般說來,一詩一境界,欲達此境界,當知詩法,詩法明,境界畢現,詩法不明,只明其中心思想,境界暗失。本文即根據中學教學實際提出以下兩種古詩歌教學藝術策略:
1.畫面欣賞——綜合諸藝
解詩時,當通曉諸藝,尤其是要與中國傳統的繪畫結合起來。一般說來,詩歌是時間性藝術,繪畫是空間性藝術。然而中國古典詩歌中常有繪畫性的描寫,即通常所說的景物描寫,這就使得中國古典詩歌同時具有時間性與繪畫性的特點,這兩者又往往結合得較為緊密,使得景物能夠自由地流動,或是隨著詩人視覺自由地流動,或是詩人移步時景物自然流動,這就使得讀者閱讀時會有觀影般的感覺。如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這首詩前四句宜于繪畫,后四句宜于詩歌。前四句可繪制一個這樣的畫面:近處是一個客房,漸遠處是樹葉正在凋零的樹林,而樹木正被凌厲的北風吹得傾斜,再遠處是無限空茫的水流,這空茫的水流幾盡畫面的全部,再遠處事飄浮的云彩。這就是這首詩的前四句呈現給我們的畫面。這種畫面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的。而我們如果按詩的順序一一來讀這四句,那就會有這種感覺:先是落葉紛飛,大雁南渡,接著北風呼嘯,江面呈寒。然后詩人出現,襄水彎曲,最后浮云飄浮。這種時間順序當然不符合詩人的情意。實際上,外在的景物是同時向詩人奔涌而來,自是限于詩歌這種時間性藝術的制約,才不得已把這些景物分層道出。因此,我們這一類詩,當用"畫法"去欣賞,否則,怎能契合詩人的情意呢?而這首詩的后四句,雖然也有景物,但不可把它們布置在同一畫面上,因為"鄉淚"一詞如果布置在畫面上,那畫面上就呈現出一個人的哭態,這是影響畫面的美感的。如果從詩歌的角度而言,那后四句才是真正地詩歌,他道出了時間的流動,而且這四句中,每前一句與后一句都構成了因果關系:正因為鄉淚(思鄉)才想到孤帆(乘船回家),正因為迷津(迷失道路)才"有問",才有"夕漫漫"的無奈。當然如果后四句能夠采用影視般的表達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樣畫面與時間相交融,呈現的情意會更完美。
2.情感體悟——讀出韻律
分析音律,標出輕重音節來渲泄情感。古典詩詞特別是格律詩,講究押韻、平仄。詩人在創作作品時,情感帶動著語音,流傳千古的詩歌作品一定是恰當體現了音義的完美和諧,它的韻律,不但表現了詩中的感情,且能銖兩悉稱地曲達情緒的轉變。
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呤留別》,老師范讀后,引導學生確定韻腳的位置,通過分析韻腳的平仄聲韻來體味詩歌的韻律。具體分析如下:詩歌首先是以魚部的仄聲韻字"睹"領起全文的,婉轉的上聲引起人們對天姥山的向往;接著以"城、傾"文部陽聲韻有力呼出雄渾的天姥山;再轉"月"韻入支部的"溪、啼、梯、雞",平聲韻和入聲韻的交互使用,平聲韻表現詩人為路旁的美景迷戀不舍,入聲韻又表示趕路的迫切:緊接以"巔、煙"承"瞑"韻,舒緩蓄勢,以待仙境出現,仙境既出,則用"摧、開、臺"上平五微韻,漸開浩蕩景象;仙人再現和夢乍醒時均用下平七陽韻連承,既有詩人的驚奇欣羨的內心活動。又表現了仙境來之快卻去之瞬,令詩人嘆息不已;再以微部韻的"水"韻照應同用微部韻描寫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最后作者有陰聲韻上平十三元的"顏"韻,盡吐心中的氣悶,將詩歌推上了憤激的高潮。通過韻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詩歌本身的"氣脈",誦讀時的輕重緩急,作者的情緒流動不就了然于胸了嗎?
古典詩詞誦讀的輕重音節的標識,一般是凝重鮮明、表明情感態度的詞,需重讀;而含蓄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則需輕讀。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詩段首句"尋聲"應輕出,表示情節由此開端;"暗"字輕聲,表示詩人尚存顧慮的心緒。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一帛"后三字應重讀,一字一頓,有力地表現琵琶女用激昂雄壯樂曲進行束尾。同時還要注意停頓,調整語氣長短等。如此才能體現詩歌的情感跌宕,搖曳多姿之美。
由此可見,欣賞詩歌不可只顧及詞語意思和詩聯的翻譯,而要注意詩史互動、活解字詞、綜合諸藝與理清脈絡,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體會詩人的情感,詩歌的意境。
參考文獻:
[1]羅宗強、陳洪:《中國古代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古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