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楊
摘 要:自 2005 年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在英國成立以來,在全球內得到了快速發展。2007 年拍拍貸的成立標志著P2P網絡借貸平臺正式引入中國。P2P網絡借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脫媒和金融去中心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首先研究了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了目前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模式的特點,對P2P網絡借貸平臺模式摘要的共性風險進行了分析;之后,對如何控制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促進P2P網絡借貸行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平臺;運營模式;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2-0141-02
一、文獻回顧
目前普遍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概念起源于“鄉村銀行”,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教授在1983年創建了鄉村銀行。鄉村銀行主要是為孟加拉國的貧困人口特別是婦女提供小額貸款,支持他們生活,鼓勵他們創業,整貸零還,通過按周償還的方式控制風險。維持格萊珉銀行的運作,極大地促進了孟加拉國農村經濟的發展[1]。
Magee(2011)[2]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是金融交易的一種新的平臺,它繞過了傳統的中介機構,直接連接資金需求者和資金供給者。這個新平臺的創新的基礎是小額信貸的原理和近年來的迅速增長。
李龍(2014)[3]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信用風險、制度風險、操作風險。P2P網絡借貸平臺信用風險來自于資金需求者和平臺自身兩方面,資金需求者無法償還借貸資金導致信用風險,以及P2P網絡借貸平臺自身在資金周轉上存在資金挪用導致資金供給者無法獲得借貸資金本金和利息從而產生信用風險。由于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P2P網絡借貸平臺業務模式無法被明確的介定,導致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外部監管和內部審核無法著手。在缺乏監管的前提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可操作性極大,很容易造成操作風險,如利用P2P網絡貸款進行合同詐騙、借新債還舊債、信息泄露風險等。
許一帆(2014)[4]提出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資質的風險問題。因其注冊資本沒有門檻,P2P平臺注冊資本極低,手續也十分簡單,經濟罪犯利用這些特點進行非法集資或者詐騙,平臺最后要么倒閉要么跑路,對投資者造成巨大影響。
二、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模式存在的風險
(一)政策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政策風險,主要是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不完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導向不清晰,如果加大監管力度,提高準入門檻,將會對平臺產生極大影響。
(二)信用風險
在P2P網絡借貸平臺中,需求者和資金者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和交流,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存在,信用風險大。由于我國沒有健全的個人信用信息,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借款人在提出借貸申請時很有可能提供假的信息。除資金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外,P2P網絡借貸平臺的信用風險也很高。在缺乏個人信用體系的前提下,平臺自己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信息來源于公安系統身份認證,與手機運營的用戶認證。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又由于平臺規模小、資金實力不足、管理水平低等原因無法建立風險管理系統,因此,信用風險極大。
(三)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在財產需要變現時,因無法立刻變現或者因變現之后財產價格發生損失的風險。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流動性風險指資金供給者無法提現。由于資金在周轉會時滯,資金可能會在托管機構處沉淀,資金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容易造成挪用,以至資金鏈斷裂,產生流動性風險。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能力差,一些沒有償還能力的借款人也可以在平臺獲取資金,投資者將無法獲得本金和利息,流動性風險爆發。
(四)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指不完善的操作程序、系統以及人為因素導致的直接或者間接損失的可能性。P2P網絡借貸平臺依賴互聯網技術,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前提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由于P2P網絡借貸的迅速發展,大量的閑置資金進入,系統容量和網絡問題越來越顯著,高效、便捷的操作程序亟待開發。P2P網絡借貸平臺系統的漏洞,很容易被黑客攻擊。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工作人員面對大量個人信息,在信息審查時,可能沒有發現錯誤信息,沒有正確反映借款人的實際情況。其次,P2P網絡借貸平臺員工利用自身優勢,參與P2P網絡借貸,設置虛假賬戶,或者利用自身便利條件,售賣客戶個人信息獲得非法收入。
(五)合規風險
平臺的信息披露決定平臺的透明程度,審核標準、經營狀況需要定期披露。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和規范的運作模式,很少有平臺做到了信息披露;許多平臺為了保持形象,不披露不好的信息,夸大對自身有利的信息。央行劃定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四條紅線”:明確平臺中介性質、嚴禁資金池、嚴禁非法集資、嚴禁平臺自身提供擔保。
資金池風險是指,P2P網絡借貸平臺利用平臺優勢和資金傳遞的時滯,使資金進入平臺自有賬戶,形成資金池,利用資金池從事高風險投資。當前出現很多跑路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其根本原因在于平臺做資金池,資金先由投資者流入賬戶,然后再去找項目,尋找借款人?,F在很多平臺形成了“線下找資金線上找項目”的模式,投資者被高收益所吸引,形成資金池之后,再通過平臺將資金借出。平臺往往會選擇風險較高的產品,甚至直接挪用。
非法集資風險是指,P2P網絡借貸平臺沒有調查和核實借款人的身份信息,或者發布虛假的借貸信息,向投資者以高利率為誘餌。平臺自身擔保風險是指,平臺自身對資金擔保,發生違約時,平臺賠償本金和利息,但出現大量違約時,而平臺資金有限,無法償還所有本金。高利貸風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民間借貸利率可以超過銀行貸款利率,但是不得超過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部分利率未達到4倍,但是加上服務費和回扣等額外費用達到了高利貸的水平。
網絡借貸平臺為了吸引投資者,出現秒標和凈值標。秒標是指P2P借貸平臺上超高收益、超短期限的借貸標的,其主要是平臺自身虛構的,目的是為了增加交易量,利用高收益吸引投資者,造成平臺人氣活躍、交易繁榮的景象。凈值標是指平臺上發布借貸需求,重復進行出借、抵押,擴大投資杠桿,杠桿風險和信用風險極高。
P2P網絡借貸平臺自融模式是指,企業作為借款人設立P2P平臺,對外吸收資金用于投資與發展。這種自融模式的平臺極易出現跑路和倒閉。企業進行投資需要長期資金,而平臺為吸引投資者,產品多數是高收益的短期借貸,若企業出現短期經營問題,投資者將血本無歸。
平臺普遍存在龐氏騙局現象,將長期借款拆分成短期借款,將大額拆分成小額。當平臺出現資金鏈斷裂或者大量違約時,在沒有有效擔保的情況下,投資者無法收回本息。平臺為了維持運轉,放虛借款信息,利用短期高利來吸引新的投資者,這些資金用于償還之前的資金,這樣循環反復,形成龐氏騙局。
三、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控制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監管體系
目前,我國對P2P網絡借貸僅有銀監會的有關條例,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管。首先,以法律形式明確P2P網絡借貸的定義,明確其在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和職能,明確P2P網絡借貸各主體的資格。只有通過立法,才能維護各主體的合法權益,并約束、規范其行為。其次,明確對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監管主體。現在市場中的監管部門如工商、銀監會、工信部等都不負責。無論哪個部門監管P2P網絡借貸平臺,都應該明確其監管責任。只有這樣,P2P網絡借貸業才能有序發展。
(二)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
P2P引進中國之后,缺乏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嚴重阻礙了P2P的發展。建立全面的個人信用體系是平臺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主要的信用系統是央行建立的,數據來源于各商業銀行,記錄借貸雙方的信用信息。建立商業征信體系,記錄借貸雙方在商品購買時的信用情況,對央行征信體系是很大的補充。同時,由專業的評級機構進行信用評級,建立全面的信用體系。
(三)建立資金托管制度和擔保制度
資金托管制度是指P2P平臺在銀行建立專用賬戶,貸款人將資金存入銀行的專用賬戶中,形成借貸合同后,銀行進行運作,P2P平臺已經看到資金去向,但不能調用資金,使得P2P平臺建立資金池、挪用資金的情況可以有效避免。現有的P2P平臺中,有很多選擇第三方支付公司作為托管機構。然而,第三方支付公司沒有完善的資金托管流程,與平臺暗中關聯,難以杜絕虛假交易等問題,存在著風險隱患。通過第三方擔保制度既能夠控制好風險,又能夠使平臺獲得高的利潤。
(四)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能夠約束P2P平臺參與主體的行為,規范其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披露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目前平臺主要披露借款人的身份信息,但對于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的評價沒有幫助,平臺可以建立系統的打分制度,綜合顯示借款人的情況。二是披露平臺經營狀況,平臺經營狀況是衡量P2P平臺運營情況的重要標準,然而現有的平臺很少披露其情況,投資者很難從其網站上了解其具體運營模式、風險控制程序、借貸違約狀況和壞賬后續處理方式等信息,監管部門應該設立統一的信息披露指標,要求平臺定期公示其經營情況。
(五)建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管理機制
P2P網絡借貸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形式,雖然與銀行等傳統金融中介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風險管理可以借鑒銀行的成熟系統。建立一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體系,將各地方的P2P網絡平臺監管集中起來,實行統一的風險管理,逐層把控平臺風險。設立各種風險指標進行實時監控,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借貸資金規模、借貸資金流向、借貸利率、違約情況、壞賬率等指標作為監控重點,將P2P網絡借貸風險納入金融體系風險范疇。
參考文獻:
[1] 鈕明.“草根”金融P2P信貸模式探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2):58-61.
[2] Magee,J.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surviving after Dodd-Frank[J].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 Journal,2011,
(15):139-174.
[3] 李龍.我國P2P網絡借貸的風險與監管探討[D].杭州:浙江大學,2014.
[4] 許一帆.P2P網絡借貸存在的風險與監管思路初探[J].中國金融電腦,2014,(4):81-83.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