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資本運作只是手段,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和審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到,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集成電路”第一次受到“兩會”高度關注。早在2015年“兩會”,集成電路產業就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作為國家信息安全和電子信息行業的基礎,集成電路產業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在集成電路領域內,紫光集團異軍突起,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憑借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的雙輪驅動戰略,完成從“芯”到“云”的戰略布局,為中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產業提供基礎產品、關鍵技術和服務。在科技創新這一國家戰略背景下,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接受本刊專訪,解讀紫光集團的創新發展“密碼”。
Q:你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科技創新”有什么體會? “人工智能”“5G”等詞首進政府工作報告,這為紫光集團帶來哪些機遇?
A:科技創新是中國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沒有科技創新,中國的企業和產業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在世界上也不會有真正的競爭力;科技創新也是新時代中國社會文化的核心要素,只有全社會重視科技創新,融入到社會文化的層面,也才能實現真正和持續的創新;“人工智能”“5G”等詞首進政府工作報告,表明了中央對科技趨勢的敏銳把握,對科技創新的深刻認識和對全社會的引導,既為紫光指明了科技創新的方向,也為紫光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Q: 為什么選擇從“芯”到“云”的戰略?紫光在“云”領域是如何布局的?
A:三個原因:第一,這是我熟悉的行業,我能看得懂。我大學和研究生的專業是電子信息和微波通信,也做過多年的工程師,對芯片行業比較熟悉,李嘉誠有句話“不熟不做”,所以要找一個熟悉的行業。創新需要準確把握技術的發展趨勢,趨勢錯了,就白白投入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但其最基本的基礎理論、基礎材料等要素還沒有顛覆性的變化。我們的發展方向總體來說是“從芯到云”領域。
第二,這是國家需要的產業,對國家的信息安全和產業安全都很重要。中國電子產業一直存在著“缺芯少魂”的問題。目前中國IT產業對集成電路產品需求巨大,但國產產品僅能滿足不到20%的需求。國家已經頒布了面向未來十年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立足于全面打造國際先進、安全可控的核心技術體系,帶動集成電路、基礎軟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環節實現根本性突破,著力構筑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的發展優勢。這一背景下,紫光開始著手從“芯”到“云”戰略。
第三,芯和云,都是可以產生百億美元利潤企業的行業。中國的云產業才剛剛開始,“小荷才露尖尖角”,紫光要在這個領域爭先。新經濟正以迅猛之勢發展,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成為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成長的重要力量。根據IDC預測顯示,2015-2018年,全球云計算服務市場平均每年將增長26%,而中國將以接近45%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
在云產業領域,紫光先從核心技術入手,進而逐步進入運營,紫光希望成為中國云產業核心技術和產品的提供者,同時也是中國云服務的重要提供者。
Q:紫光集團芯、存儲、云三大業務是如何協同、互補的?
A:芯片設計和芯片制造,本身是芯片產業的上下游。隨著信息科技特別是大數據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業對海量數據存儲和應用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別是國家和政府等職能部門對于大數據分析和存儲的需求也十分明確,希望通過新型的數據采集及分析技術,解決原有架構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市場需求與紫光現在的業務布局非常吻合。芯片是云技術和產品的基礎性支撐,是整個信息產業最底層也是最基礎的技術產品;同時,云業務也是芯片、存儲器的廣闊市場。
Q:迄今為止,紫光集團給人最深的印象還是“買買買”,但是單純的并購并不能孵化一個成功的企業,只有創新才是企業的動力。那么紫光集團是如何通過資本運作驅動技術創新的?
A:紫光其實最大的投資是在芯片設計和芯片的工廠投資上,之所以大家比較關心紫光的并購,是因為研發投資和生產制造的投入都是悄無聲息的,而并購比較受媒體關注。收購是為了節省研發的時間,并迅速獲得人才、技術和市場,我們的策略是收購后加大研發投入,像展訊和銳迪科,紫光收購后,三年累計新增研發投入超過100億人民幣,紫光通過資本運作,為的是給研發籌集足夠的資金。
芯片領域的合資,與當年汽車領域的合資完全不同,是“形似而神不同”,汽車領域的合資,基本是外資主導的,紫光在芯片和云領域的合資,紫光不僅擁有控股權,而且是紫光完全主導的,我們合資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獲得核心技術基礎,然后在這些基礎上自主創新,最終不僅積累的是自主核心技術,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能力,還包括全球頂尖的技術創新團隊。
紫光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技術創新能力。我們旗下的員工總數達到3.2萬人,其中工程師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擁有各項技術專利總計已超過1萬項,其中絕大部分是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獎一項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在5G通信標準、下一代數字電視芯片等新興領域,我們都在進行技術儲備,形成更多的專利包。希望到2021年,紫光能夠形成更寬更合理的技術與產品布局。
Q:紫光剛剛投資成立了長江存儲有限公司,是否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對集團未來的盈利能力有哪些預期?
A:集成電路產業,是一個長期的投入過程,紫光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長江存儲公司未來的3~5年主要是投入,整個項目分為兩期,第一期的資金已經完全籌集到位,第二期的資金,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籌集。一旦長江存儲進入滿負荷生產期,相信會帶來很好的投資回報。
紫光在移動芯片和云網領域技術研發每年投入超過100億元,在進入存儲器制造和芯片代工后,未來十年,紫光在研發、生產方面的投入將會達到1000億美元規模,這是相當驚人的。重科技領域的研發只能是打硬仗,靠持續、巨額的研發投入和全球延攬高級人才,充分整合人才、資本、市場、技術四大全球化要素,步步為營、矢志不移、咬緊牙關,在戰術層面真的沒有什么巧可取。
紫光的未來戰略很清晰,依然是“從芯到云”,繼續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深耕現有業務,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力度,同時,如果有合適的標的和合適的機會,繼續并購。
Q:無論是做企業還是做公益,你的舉動都透露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自于哪里?
A: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自于清華對我的教育,來自于我對祖國的熱愛,來自于我對自身的人生定位。“服務國家,強大產業;造富社會,感恩清華;提升團隊,完善個人;生不求名,死不留財”,這三十二個字,是我的人生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