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茹
“營改增”的宏觀效果顯而易見,但具體到某個行業和企業,是否真正實現了有效的減稅,
還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綜合性考量”
“總體來說,相對于營收的快速增長,東昌集團這些年整體稅負的確是相對減輕了。”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東昌企業集團董事長丁建勇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如此描述企業的感受。
2012年1月1日,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上海作為全國探索“營改增”試點,首先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實施營業稅改增值稅。上海東昌集團正是其中第一批試點企業之一。
上海試點“營改增”
“上海營改增實施五年以來,由于營收差異,東昌集團每年減稅數目不同。但總的來說我們感覺的確減少了,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上海東昌集團研究院院長王國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東昌集團作為首批“營改增”試點企業,主營業務為生產性服務,也涉足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營改增”實施五年來,東昌集團見證了“營改增”從最早試點交通運輸業到最后擴圍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的過程。
“營改增”試點剛開始,上海東昌研究院就組織全集團員工學習新的稅收政策,由于增值稅采取進項和銷項發票抵扣政策,而改革又是分行業逐步進行,“了解哪些上下游行業可以進行抵扣,這一點非常重要”。
丁建勇表示,“營改增”試點以來,東昌集團下屬一家從事生產性服務的企業,為長三角、東北、中西部多家大型制造業企業提供全產業供應鏈運輸服務。為了更好適應抵扣鏈條,東昌集團下屬這家公司對服務合同內容條款作了相應修改,使客戶抵扣項的稅款能獲得充分抵扣。
制造業企業雖是原增值稅納稅人,不在“營改增”范圍內,但由于制造業企業取得新擴圍企業“營改增”后,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因此制造業企業是“營改增”的“凈受益者”。
“營改增”在上海試點實施一段時間后,2013年8月,快遞企業順豐公司將運輸業務剝離開來,單獨成立了運輸公司,形成更清晰的抵扣鏈條。據報道,順豐公司此后營改增中減負比例逐年上升,2016年實現減負1312萬元。
盤點五年增值稅試點改革,從2012年至2016年年底,上海市通過營改增累計減稅1800億元。本輪營改增中涉及企業最多的就是生活服務業,從餐飲、酒店到教育、旅游,和居民生活可謂息息相關。
在上海,生活服務業的減稅額度都是最大的。上海市稅務局局長過劍飛表示,全面實施營改增以來,企業減負效應逐步擴大。其中,生活服務業減負規模最大。
以望湘園(上海)餐飲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為例,“營改增”全面推開之前,在采購環節,企業取得的發票已經有50%左右屬于增值稅專用發票。“營改增”后,這一比例目前已上升至90%。僅此一項,將為企業節約上千萬的稅收成本。自去年5月1日“營改增”全面推開至11月底,銷售收入繳納增值稅比按營業稅制計算,稅款減少約800萬元,到2016年底預計公司整體減少稅款近1000萬元。此外,門店眾多的餐飲企業還將在房屋租賃和裝修上“節省”不少成本,特別是裝修成本可以抵稅,估計減少成本約10%。可以說,餐飲行業除了人工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基本都能作為增值稅的進項予以扣除。“這些在營業稅時代都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實惠。”企業相關負責人透露說。
對此,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財稅專家胡怡建分析稱,生活服務業減稅額度比較大的原因在于,首先生活服務業中小規模企業占多數,如果是小規模企業,那么增值稅率將從營業稅率的5%降到3%,直觀減稅;如果不是,那么將適用6%的增值稅率。但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進項發票抵扣較多,如房屋租金、裝修、設備、日常用品等都可以進行抵扣。“所以生活服務業的稅負降得力度比較大”。
感受各異

根據財政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營改增”實施以來,最為直觀的效果之一,就是為企業實現了減稅。
僅就上海來說,“營改增”試點當年,2012年年底,上海市企業減稅166億元,其中小規模納稅人降幅達4成。2013年,上海市企業減稅550億元。截至2016年底,上海五年來“營改增”累計減稅超過1800億元。
對于減稅力度如此之大,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財稅專家胡怡建認為,營業稅全面改為增值稅,避免了營業稅重復征稅、不能抵扣、不能退稅的弊端,實現了增值稅“道道征稅,層層抵扣”的目的,能有效降低企業稅負。
胡怡建也坦承,“營改增”的宏觀效果顯而易見,但具體到某個行業和企業,是否真正實現了有效的減稅,還是一個“綜合性問題,需要綜合性考量”。他認為,經濟下行大背景下,實體企業利潤普遍下降。相對于利潤的大幅降低,這些行業和企業即便客觀上得益于“營改增”一定程度上的減稅效果,但由于盈利不好,對這一效果的感受并不明顯。
胡怡建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分析“營改增”減稅效果及企業普遍反映,既要考慮經濟下行、實體企業利潤普遍降低的大背景,又要考慮“營改增”實施以來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差別。此外,改革不同時期可抵扣項目不同,“營改增”實施長期效果和短期效果也不盡一致。
在丁建勇看來,“營改增”實施初期,有企業有所抱怨“是很正常的”。
東昌集團就曾經歷過這樣的抱怨。東昌集團很重要的一塊業務就是為大型制造業企業提供設備一體化的全供應鏈服務,從采購開始,一直到運輸、倉儲。一些運輸企業供應商曾表示,“營改增”以后,運輸企業的稅收要增加了,并曾表示要調價。
王國榮后來發現,上述運輸企業所說的稅收增加,一個原因是當時交通運輸業仍處在改革中,一些省市還未納入試點范圍,不能進行抵扣,導致在交通運輸這個行業里出現了一段時間“雙軌制”。此外,一些企業對操作流程不太熟悉,有的能抵扣的項目沒有開具轉向發票進行抵扣。
“服務行業門類眾多,有傳統和現代之分,也有低端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之分,甚至在同一服務行業,企業的門類、能級、盈利狀況也不相同,基于此,營改增對不同行業的影響肯定不一樣。”丁建勇說。
丁建勇進一步分析認為,此次“營改增”適用的行業和企業,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例如不同行業產業鏈、產品或服務利潤率、資本構成、投資周期、稅制、稅率等都不相同,因此,關于此次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減稅效果,“有不同聲音這是很正常的”。此外,他認為,企業管理和政策熟悉程度等多種因素也會對實際稅負產生影響。
“營改增作為中國勞務貨幣稅收制度的改革,從制度設計上來說已經實現了,接下來面臨考驗的,是各地、各行業實施細節問題。以后,稅務部門恐怕要逐漸將目光轉向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稅等。這兩大稅收涉及階層之間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將更為復雜,或將引發更廣泛的關注,從這個層面來看,中國的稅收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胡怡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