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雍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03-01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現了漢語之美的多種形式: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纖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涼慷慨,亦纏綿宛轉;有詩仙李白的豁達,更有詩圣杜甫的沉郁。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根據古詩的基本特點,我認為可以對古詩教學進行如下教學:
1.緊扣詩眼,提綱挈領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它是一首詩的主旨所在,屬畫龍點睛之筆。只要抓住了詩眼,鑒賞古詩時就能提綱挈領,準確理解詩義。一首詩因詩眼使人更覺靈動與透徹,透過詩眼可以洞悉詩人的內心,可以把握詩歌的精髓。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綠"字,經過詩人多次的捻須苦思,改動十多次,終究凝聚成全詩的"眼睛",這一個"綠"字寫出了江南春風和煦、萬物復蘇,千里江岸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又在這無限生機中隱約表達出詩人奉詔回京的別樣滋味。"綠"成了詩人內心情感的外顯,凸顯了該詩的神韻,使這首詩成為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
2.創設情境,讓學生看一看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走進課堂,作為教師,要借助這些媒體向學生傳遞教育內容,可以使聲、形、色融為一體,為課堂教學創造立體化環境,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寬信息傳遞的渠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古詩教學中,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學生理解詩文內容、再現詩文畫面、感受詩的意境、感悟詩情,都有著莫大的幫助,從而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之意境。 如在教學《登鸛雀樓》時,文未出,聲畫先行,學生眼前展現的是一幅詩人站在黃河邊觀賞山川美景的中國水墨畫,耳邊回響的是古琴演奏的中國古典名曲《漁樵問答》。此時,學生仿佛就置身于詩人當時的情景之中,他們迫切地想知道當時詩人在想些什么,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為接著的學詩明理打好基礎。
3.聯系舊知,展開想象
知識學習的同化理論認為:一切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并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將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我讓學生聯系曾經學過的詩歌《瀑布》,展開想象,訓練說話,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一幅氣勢磅礴的飛流瀑布圖。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磅礴雄偉的氣勢呢?在學生欣賞意境、感受美景時,我設法讓學生聯系《瀑布》,巧妙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鋪墊。在學生感受"瀑布掛前川"時,讓他們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在學生體會"飛流直下三千尺"時,讓他們想象發出的巨大聲響"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沖到潭下,濺起一團團水霧,隨風揚起,"如煙、如霧、如塵"。這樣,學生找到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4.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如陸游經過長時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在經歷了15個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獲得了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輕松喜悅心情,從而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可見詩是詩人"情動而詞發"的產物。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在教學過程中,我常這樣做:
4.1由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詩人諦聽鳥啼,回憶風雨,猜想落花,把愛春和惜春的深情,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于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4.2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境界創造條件,由此,我教古詩,常常用歌曲、音響來引發學生的情感。
4.3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詩,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過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5.見縫插針,大量讀誦
低年級的學生大量誦讀古詩,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而且古詩中關于思想、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見解,在潛移默化中必然會在他們心中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應,左右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效地啟迪兒童想象,凈化童心。
教學中,我作了引導學生見縫插針學古詩的嘗試,并獲得了可喜成果。從上學期的第六周開始,我利用早讀時間每天安排一個學生當小老師,將我選好的古詩預先抄在小黑板上,小老師就到講臺上去,帶領大家學古詩。先念詩,再講講大意,最后讓大家把這首詩抄在記錄本上。在這一天中,只要是在本班教室上課,小預備鈴聲一響,全體學生就看著小黑板再把古詩齊讀一遍。利用一些點滴時間,一首詩就差不多會背了。此外,我還讓學生每天晨起時將前一天學的古詩朗讀、背誦一下,雙休日將所學的古詩全部復習一遍。一首不起眼,日積月累就是一個可觀的數目。學生多背一些優美詩文,語文的底氣就足了。有了底氣,才有靈氣,這會讓他們終生受益。
6.品味語言,整體感知
讀詩要抓住"詩眼"理解詩歌內容。詩眼是詩中最凝練、最傳神、最準確的傳遞主旨的字句,讀透詩眼,能容易的把握詩的中心和領會詩人的情感。在語言中品味古詩的表現力。如"僧敲月下門"中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它們的妙處早已為人們所稱道,而這種妙處體味獲得的過程就是對古詩詞中語言的品讀。如《觀滄海》中緊扣一個"觀"字,寫的沉雄健爽,氣象壯闊,意境開闊。透露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詩中情與景緊密結合,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襟和想統一祖國的豪邁氣魄。全詩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詩歌內涵。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詞詩人借助生動形象的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多彩的景色,紅日升起,在陽光的映照下,江邊明艷的花朵比火還要紅,春江水清波碧,水色綠得像染料一樣。教學生讀詩詞只有對古詩詞的語言深入品讀,才能讓學生走進古詩詞,與作者對話產生共鳴,感受他們的學識、大氣、思想,開拓視野,開闊胸襟,培養大氣,提升自己。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閃光的瑰寶。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古詩的語言美。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