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超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30-02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點和難點,就是能認真地閱讀完成文章除了布置相適應的閱讀任務以外,在課堂上適度的精讀指導是相當有意義的。
1.優化閱讀方法,講求閱讀實效
1.1嚴格要求,嚴格經驗。學生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有許多不良習慣,有的喜歡小聲朗讀或用手指、筆、尺子等指字認讀;有的則習慣咬文嚼字,逐詞逐句慢慢讀,以為這樣讀才能讀得透徹、理解得深刻。閱讀的時間,一定要按時按量完成。
1.2教給讀法,自主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讀法指導上要求做到對閱讀材料要一氣呵成讀完它,中間不能停頓或復讀;盡量使用默讀,達到在感知中認讀,在速讀中感知。
1.3捕捉信息,重點突破。學生閱讀,既有"從書面文字開始而止于大腦的某種再現或解釋的過程",也有"從已經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出發在閱讀中又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為一個"真正主動的、由內心促動并受內心支配的過程"。閱讀的同時要用筆標出不懂的字、詞或句子,以便及時解決。
2.認真看清題目要求,細心審題,切忌粗心大意
學生在審視閱讀理解的問題要求時,關鍵的字、詞或句子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第二遍讀文章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2.1強化基礎知識。閱讀題型多種多樣,但是一定有基礎知識的考察,比如填標點符號、填關聯詞語、填拼音、找錯別字、找出文中的近反義詞,摘抄比喻句、劃出中心句等等。這些考察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課堂里一定訓練過,粗心的同學卻往往會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因此在做這些基礎知識的題目時要格外仔細,這些題目盡量不要失分。
2.2處理新生字詞。試題中一旦出現生詞,一般會注上中文詞義,如果沒有注出詞義,那么學生應該這樣處理:①利用構詞法即拆分詞素的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詞要聯系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思;③有的生詞是故意不給注釋的,是要在題目當中出現的。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是,要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據意思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例如:實際的表現和所得到的稱謂或名聲是一致的。第二種情況相對于難度小一些。
2.3弄清問題,巧用"原話"。對于一些題目,原文中有明顯的準確答案,要善于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進行回答。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②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確的答案;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3.巧借關鍵詞句,找文中原話,進行答題
3.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數閱讀試題會出自選文的某一處地方,其關鍵詞基本涉及到具體的字詞句,我們可以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找準問題的出處。答案一般在問題關鍵詞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聯系上下文進行搜索定位。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3.2提升內涵,升華情感。有些題目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這就要求學生要經過縝密的思考,寫出完美的答案了。
4.掌握認真回答問題答題技巧
閱讀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答題時取得最大的正確率,所以教師要正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第一遍讀文章時不要做題,第二遍閱讀時再做題。回答問題時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4.1學生不答題或亂答題。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提出的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學生不聯系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不得分。我們在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并不是讓學生胡說和亂說,寫一些沒用的東西。答題時要抓住要點,不能偏離題目要求。
4.2學生合理利用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先放一放,以免影響回答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后,如有剩余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在解答閱讀題時,讓學生千萬不要慌,要靜下心來,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思維方式,先從容易的入手,逐漸地打開思路。
4.3學生回答要有依據。所謂"言之有據"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個詞語和句子,顯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憑空瞎說。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決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們方法正確,持之以恒,不斷訓練,就一定能提高。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理解訓練中,我們只有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