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清
摘要:學校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途徑,將法制教育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普法途徑。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成長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而且他們好奇心強,但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所以從小開展法制教育,能有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違法亂紀的行為,促進學生茁長成長。本論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控制滲透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展開了談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滲透;法制教育;深度和廣度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21-02
引言:我國提倡依法治國,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可塑性較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對他們進行法制教育,能夠很好地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促使他們知法、守法。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蘊含著許多法律知識。老師要運用合理地方式,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
1.依托教學內容,科學導入法制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法制教育的滲透必須依賴于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法律意識。這就要求老師要根據小學數學的教學規律、學科特點,從教材中挖掘法律因素,并把握這些因素,合理開展法制教育[1]。比如說,在學習"千克和克"一章時,老師可以用天平進行教學,一邊指導學生稱出一千克重量的物體,一邊告訴學生:天平代表了公平,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以后的工作中,都始終要誠實守信,保持自己心中那桿秤的平衡,這樣才能無愧于心、無愧于社會;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老師可以以國歌為背景音樂,用國旗作為案例向學生介紹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并開展《國旗法》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在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時,可以以我國的國土面積為例,并通過提及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等,向學生講授《憲法》中有關國家主權的法律條文,讓學生樹立我國領土不容侵犯的觀念。將法律教育滲透在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學生了解法律內容,讓原本枯燥、難懂的法律條文變得形象、生動,增加了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2.結合課外活動,巧妙滲透法制教育
滲透法制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并不一定要局限在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在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的同時,開展法制教育[2]。例如,在學習"統計"一章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外任務:讓學生回家之后統計一下自己家中一個禮拜所用的垃圾袋的數量,一個月的數量,一年的數量……通過這些統計數據,再結合垃圾對環境的影響,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老師再適時地參與,為學生講授《環保法》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可以讓學生回去統計自己家一周、一個月、一年的用水量,再結合我國目前水資源短缺的狀況,讓學生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師也可以借機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以此來讓學生了解我國目前水資源的短缺情況和開展水資源保護的迫切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樹立學生的法制觀念,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動手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3.注重教師素質,言傳身教培養學生法制觀念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人師者,必先做好表率作用,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心甘情愿聽取老師的教導。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老師每天與學生相處的時間甚至比家長都要多,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因此老師時時刻刻都要規范好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3]。比如說,每天將自己的辦公室打掃得干凈、整潔,讓學生明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在上課時不遲到、不早退,讓學生明白遵守時間觀念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耐心、細心地教導學生,不隨意謾罵、體罰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寬容、平和也是一種素養;在別人遇到困難時,積極主動地提供幫助,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老師要在保持對自己嚴要求的前提下,再去向學生灌輸法制知識,要求學生按照小學生日常行為守則和規范來管理自己的言行,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樣言傳身教的方式比每天向學生講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滲透法制教育,首先要確保教師要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否則如何準確地對學生發展法制教育。培養教師法律素養的途徑有很多種,比如說,最基本的是教師要熟悉《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學校也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去進行法制學習,或者是請相關法律人士來學校做講座。只有提高了教師的法律素質,才能讓教師擔負起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責任,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4.確保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適時有度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其重點還是數學教學,而不是法制教學,老師要明確教學的主體,把握住教學重點,不要顧此失彼。"滲透"一詞表明法制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過程,而且法律的涵蓋面非常之廣。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將大量的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法制學習,又占用了大量數學教學的時間,導致了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下降。同時,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只是為了讓他們學會基本的法律知識,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健康成長,并不是要讓他們精通法律。而且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要把握好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確保學生能有效地接受法制教育,又不影響數學的學習。
結語:法制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間就能完成的,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法制教育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了學校各門課程的學習中。在小學數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從教學內容、課外活動、教師素質多方面入手,將法制教育貫穿到數學學習之中。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控制好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在不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況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促進學生的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黃兆洋.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現象探究——試析道德缺失的原因及解決途徑[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04):33-36.
[2] 王伯芳.談談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J].軟件:電子版.2013(09):304-304.
[3] 龍興軍.試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J].讀與寫:教研版.2015(1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