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華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07-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建立興趣是學生主動進入創新學習狀態的前提,而創新思維則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使學習更有成效。如何將二者巧妙結合,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是至關重要的,現根據教學體會,談一些粗淺的做法。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問題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引起學生興趣和思維的變通。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老師要做多方面的工作:第一,注意提問技巧,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第二,營造平等的心理氛圍,鼓勵學生勇于提問;第三,創設問題情境,激勵學生勤于提出問題。概括起來講,即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技巧、有提問的膽量、養成提問的習慣。當學生突然接受自己根本不曉得的新奇信息或與大腦中穩定的前概念相矛盾的信息時,就會出現好奇心,產生求知欲望,問題就產生了。所以課堂教學中,要抓住契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1.1 “捕捉新奇”出問題。物理學領域有許多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像"納米技術"、"信息高速公路"等,學生首次接觸到這些名詞時,可能會問:"什么是納米?""信息高速究竟有多快?"以這些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不僅能激發興趣,還有助于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攝取新知識的能力。
1.2 “發現矛盾”出問題。物理學中有許多新知識初看起來與原有知識矛盾,學生就因此產生了許多問題。如,學習望遠鏡時,學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物體距離物距很遠所成的像應該是縮小的,可為什么用望遠鏡觀察物體時卻感到物體被放大了?這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借助對這類問題的討論,學生不僅有了探究的欲望,化解了疑點,而且增長了實踐知識。
1.3 “追根溯源”出問題。物理學中好多知識都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追根溯源,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學習《浮力》時,先引導學生把易拉罐底朝下往水里按,體會用力大小的同時,觀察水位的變化。學生很容易發現,越往下按越用力,并且排開水的體積越大。進而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越往下越用力?難道浮力的大小與排開的體積有關嗎?這就進一步引起了興趣和探究問題的欲望。
2.綜合各種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創造想像
2.1 運用"條件不變多解法",啟迪學生的心智功能所謂"條件不變多解法",是指在不改變已知條件的情況下,提出與已知條件相關的許多問題,讓學生按照問題的條件和要求,進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層次的想像,從而得到多樣結論和思維方法。由此起到檢驗學生的視圖分析能力,并使他們獲得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2.2 采用“變式練習法”,培養學生想像的靈活性。“變式練習法”,是指當已知條件改變的時候,能導出其他的新結論。也就是說,結論隨著已知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在講解形體切割時,為了使學生清楚理解投影關系,事先準備了若干尺寸相等的泡沫塑料的長方體,發給學生,讓學生首先畫出長方體的三視圖,然后讓他按規定的尺寸進行切割。由于實物每切割一次,空間形體就發生變化,其表達該形體的各個視圖也必須發生相應變化。要求學生認真分析每次切割后變化了的已知條件,運用線面分析法把空間形體與視圖結合起來,以使學生正確理解并認真繪制出各種視圖上的每一條線和每一個面。 采用"變式練習法",不但可以誘導學生開闊思路、掌握正確的空間思維方法,準確理解空間物體與視圖之間的內在嫡系,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還可避免學生對圖示學習產生枯燥情緒。
3.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
直覺思維在創造的關鍵階段上起著重要作用。在科學創造過程中,從經驗材料到提出新思想之間,沒有"邏輯的橋梁"。必須訴諸靈感和直覺。在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培養中,觀察能力的培養甚為重要。要使他們敢于懷疑,敢于突破,只有這樣才能在觀察中有所發現。觀察是創造的基礎,因為只有通過觀察才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同時,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適當的分析,也容易觸發對一般結果的猜測,對深層次關系的預感,這是一種可貴的創造性素質。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氣氛中積極動手、動腦、動口,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提高思維創新水平。
4.以開放題為載體,培養思維創新能力
用開放題作為載體來承載開放式教學理念是教學設計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開放內容。老師所提問題與課本知識有關聯,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夠,需要學生借助獨立的思考和實踐活動,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如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后,緊接著問:凸面鏡和凹面鏡成的像會有什么特點呢?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類比著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方法探究一下。
4.2 開放方法。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問題,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問題解決程序。比如要研究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實驗器材來優化組合設計。
4.3 開放思維。即強調學生在問題解決時思維途徑的多樣化。比如測物體質量,可以用天平測;也可以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重力G,再用m=G/g算出質量;還可以用量筒和水測出體積V,查出密度ρ,再根據m=ρV算出質量。
4.4 開放結果。即沒有所謂的唯一標準答案,對于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結果,追求的是獲得結果的過程,即要求學生不斷地去尋求在給定的條件下存在多種可能的答案。如凸透鏡成放大的像的條件,可以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也可以是物距在一倍焦距和兩倍焦距之間。
以上三大策略在教學中并非相互獨立,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相應的策略,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