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邵良
摘要:真正的素質教育和三維教學目標是一個長期效應,有利于學生良好心態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們教育必須堅持、不懈追求、孜孜奮斗的方向。而活躍課堂氣氛在高中歷史的素質教育和三維教學目標中亦為重要。因為高中學生較之于小學初中學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與老師之間更能進行語言、思想、情感的溝通。更需要課堂的活躍性和幽默感,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升學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變古板式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注重活躍課堂氣氛更能提高教學質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10-01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首先,精辟開講,先聲奪人。"文如看山不喜平"一種新奇巧妙、引人人勝的課堂導入能使學生一上課就處于一種積極的學習準備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學習新課上,因此,教師應精心組織導入,或巧設疑問,或以情動人,或結合時事……通過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導學生進入渴望獲取知識的境界,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狀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知識,提高能力。其次,求新求異,不斷創新。歷史是一幅有血有肉,豐富感人的畫卷,但大部分的學生不愛學習歷史,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還是由于歷史課堂教學不盡人意,缺乏趣味性。為此,我大膽探索,力求在"新"、"異"上創出特色來。最后,營造情景,以情求趣。恰當合適的語言會很快將學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橫生的語言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幽默風趣的語言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教師應該用語言魅力征服學生、感染學生、吸引學生,讓學生喜學、樂學,陶醉在歷史學習中,感受歷史帶給我們的無窮魅力。
2.精心設計課堂設問,引發學生思考,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學習變得越來越輕松,就需要我們巧妙構思每一堂課的設問,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的情緒悄悄被點燃。例如,在講必修三《孔子和老子》一課關于孔子的思想主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一位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你去幫助他,你將向他介紹有關孔子的哪些事情呢?"還有,在講必修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課時,為了講解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這樣設問,"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也就是說,經濟的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經濟發展與繁榮的同時,也加劇了全球競爭的利益失衡,你是如何理解的?"通過這樣設問,把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把遙遠的問題變得實際,學生們思考的空間被打開,很多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很多的探究問題在課堂上、書本中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學生們一生去尋找與探索。通過這些問題,可以在無形之中吸引學生去積極主動的學習歷史,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3.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具體怎樣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這一能力的培養同樣離不開知識和材料,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下,不能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太高的要求,畢竟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有限,很多需要教師去提供。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途徑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1 設置題目引導辯論。比如: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影響、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等。
3.2 介紹新觀點,引導思考。在教學中,引進一些史學研究新動態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3 聯系現實,讓學生關注熱點。比如,在講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時,結合現在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必然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
4.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使學生盡快入門
在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達到高素質好成績的目標,就必須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新課改下的歷史思維能力有:閱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歷史事實的能力;運用已知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高一歷史教師如何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落到實處呢?
第一,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境,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注意總結歷史規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歷史規律包括歷史規律性的方法和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兩種。總結歷史規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達到會學的境界。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是為了不教。"縱觀當前高中歷史新課改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就是要求教師們在教學中滲透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的,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學會領悟學習歷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