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斌
摘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課改的根本要求,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從歷史教學與現實的聯系、精心設計課堂設問、多媒體歷史教學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11-01
1.觀今察古,把歷史教學與現實相聯系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注意聯系現實,可以使學生獲得現實的啟迪,使他們切身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思想解放,關心現實,如果歷史教學只是"為歷史而歷史",遠離現實,他們就會感到無趣,長此以往,還有可能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在講述歷史知識時,一定要聯系現實。例如,在講必修三《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含義,我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在和平年代,青年學生如何實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思想。通過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和對比,會大大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一些歷史人物更加尊敬,同時也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再如,在講必修二《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搜集了很多80后的小孩從小吃到大的零食的圖片,比如大白兔奶糖、大大泡泡糖、街頭爆米花等圖片展示給大家,學生們看到這些圖片都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不知不覺中感覺到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生活巨變,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恰到好處的聯系現實,不能牽強附會。只有那些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重大事件和現實問題,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因此,不必要求每節歷史課都要聯系現實。如果為追求形式而聯系現實,在課堂上拉扯一些與教材內容并無密切聯系的事件和現實問題,就是畫蛇添足,這樣做,反而把歷史教學庸俗化了,也難以收到加強思想教育和學習基礎知識的目的。
2.教學課堂一定要優化
課堂教學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必須以優化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因此教師在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一切積極因素,開發學生的個性潛能,激發創新欲望,培養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這說明興趣在學習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愿意學習、樂于學習,也可以激發其積極探索、努力創新的熱情.,達到點而能通、啟而能發、觸類旁通的最佳效果。興趣一旦被喚醒,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就會如饑似渴地去涉獵課內外更廣博的知識,享用終身,成為通識型人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采取多樣化、新穎化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教材中"活動與探究"、"想一想"、"議一議"等欄目,尊重學生獨特體驗、閱讀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如關于金字塔的建造者到底是誰,傳統的認為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現代有很多人認為它是外星人的杰作。無論對與否,這觀點是有創新有突破的,都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探索的欲望。又如新教材精美的圖片,也蘊涵著人文關懷,那生動化的編排設計,無形中拉近了學生與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時代呼喚創新,在對歷史本體的個性追求中,實現了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人格的塑造。無個性的共性化歷史是毫無生氣的"死寂"的歷史,無生氣的歷史是對學生創新精神的窒息。在教學中多聯系一些實際生活,多策劃一些啟迪、教訓、新的認識、有何借鑒等,激發其創新思維。如加入WTO有什么利弊,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仍處于"冷戰"之中嗎?等等,學生熱烈討論,興趣濃厚。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教學構建了一種活潑、新穎、重方法、促思維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它以其獨特、新穎的形式,再現歷史,有力的渲染了課堂氣氛,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發展其創新思維。
3.開展自主學習課堂的有效措施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能力及個性發展的場所,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調整課程設置和創新評價標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課程的設置和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行高中歷史新教材采用專題體例編寫,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提供多種形式的思維材料,這對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歷史學習是一個綜合的過程,不能用單一的評價標準去評價歷史學習的結果。《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指出:"遵循既注重結果,又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新的評價標準要求教師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多樣化評價相結合,增強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更好地發揮評價在課程改革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