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力斌
最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所謂“假課文”引起廣泛熱議。先是有《校長怒了!還有多少假課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網上流傳,而后有媒體采訪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為,“語文不是歷史”“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虛構,也是可以容許的”。
有關“假課文”的討論正是長期以來中國社會誠信焦慮的一個曲折反應。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掛在嘴上的空話,應該在實際工作中得到落實。小學語文教材作為兒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有多少專業特點、專業規律或專業需要,都應當以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為編寫前提,以充分體現誠信價值。
自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在利益驅動下,不法分子見利忘義,致使中國社會的不誠信、反誠信現象泛濫,小到假酒假煙假證,大到財務造假工程造假,這些危害社會的造假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同時也損害了政府形象。“假課文”現象表面上討論的是教育問題,實質上包含著社會誠信問題。以課文《愛迪生救媽媽》為例。在一個醫學上還沒有能力做闌尾炎手術的年代里,讓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幫助醫生給自己的母親做一次成功的闌尾炎手術,這跟相聲里諷刺過的關公戰秦瓊是一個道理,完全是違反歷史真實原則的穿越劇。
孩子是一張白紙,如果從小天天看父母打麻將,將來染牌癮的概率必定大大提高,如果經常處在“假課文”的熏陶下,將來會有多少“假基因”?孩子的記憶長久而深遠,有時會影響一生。在課文中以教育的名義,把杜撰的假事安在真人身上,是要不得的。因為孩子長大后一旦發現自己曾經學到的優秀事跡是假的,那么他們可能會懷疑事跡體現的積極精神本身是否存在。
另外,從更廣泛的角度出發,像其他產品造假一樣,“假課文”對政府形象亦有損害。盡管教材編寫者的主觀意愿肯定不像不法分子那樣要坑害學生,但當家長發現問題時,多半會遷怒教育主管部門乃至政府,至少認為是后者監管不力。
在網絡新媒體時代,公眾對語文課本的監督是好事,是對歷史和事實的尊重,是社會進步的積極信號。別有用心,拿來炒作的人,最終會不攻自破,因為廣大家長的良苦用心依然是主流。語文教材編寫領域也需要敞開胸懷,打開視野,善于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建議和意見,不斷提升課文選擇和編寫水平。
反過來說,教材編寫者在課文的挑選、修改、完善等方面的專業水準和嚴肅認真的態度,以及為此付出的種種努力,應得到廣大師生和家長以及全社會的理解和尊重。但所有這些與“假課文”的更正或者其他補救措施并不矛盾。知識性錯誤也好,文學性虛構也罷,這些思路在教材誠信、教育誠信、乃至政府誠信面前,恐怕都必須主動讓位。▲
(作者是《北京文學》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