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愷宇
摘要:《祝福》也是魯迅作品吃人系列的延續,祥林嫂的死不是個人的行為,是一個整體社會狀況導致的結果,魯迅在文章中用看似平淡,其實犀利的筆觸揭示了人性的弱點、檢討自己的無能為力,也深深的使讀者看清一個時代的本質。
關鍵詞:封建節烈觀;吃人;整體
魯迅先生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后來由于祖父的入獄,父親的死亡,讓魯迅過早得結束了快樂的童年,生活的變故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他在很小的年紀就體味到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說話了,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這些改變或許是微妙的,不知原因的,但是在這個年紀的魯迅的心里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魯迅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也成為他后來作品的最初的淵源。
《祝福》可以說是魯迅比較著名的一個作品了,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解讀《祝福》,和一些大家,一些學者一起解讀人物,解讀文化,解讀語言藝術等等,魯迅先生的作品總是值得我們去解讀,去研究。因為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階段,我們對魯迅作品的研究都是存在空間的,都是值得提升的,對魯迅作品認識的提升可以說是一種對民族意識的提升,所以我們對魯迅這樣一個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將不斷得認識。在解讀《祝福》時候,我們往往會去解讀祥林嫂,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部作品的精髓,挖掘人物,我們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長久以來,祥林嫂的死都是解讀的熱點。在我看來,解讀祥林嫂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首先這是一個有趣的事情,就像在解讀一個偵探小說,我們試圖去找出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是與此同時又是一個十分壓抑的過程,我們看到的不光光是一個地主壓迫勞動人民的故事,我想魯迅也不會那么簡單的塑造一個人物,否則他應該更殘酷些,這不是肉體的折磨,是靈魂的粉碎。這也是魯迅吃人故事的一個延續,還是封建禮教吃人的問題。祥林嫂就是這樣被一個社會吃掉的。
祥林嫂的死是一個悲劇,誰是殺害祥林嫂的真正兇手?是魯四老爺?是祥林嫂的婆婆?是柳媽?是“我”?是封建迷信?是這個社會?都是又都不是。祥林嫂的死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卻蘊含著復雜的過程。
祥林嫂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早早得守了寡,這是一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典型的悲劇的農村婦女形象,早寡的祥林嫂知道自己要被婆婆和小叔子串通好賣掉便連夜逃走,逃到了魯鎮,在魯四老爺家里幫傭。魯鎮就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魯四老爺是當時魯鎮最有文化的人,它象征的是魯鎮的思想文化狀態,也就象征了中國社會的一個大致的思想文化狀態。祥林嫂第一次在魯四老爺家幫傭的時候其實是幸福的,不能說魯四老爺對他不好。在那段時間,由于他的勤快,得到了老爺和太太的歡心,祥林嫂的嘴角有了笑意,人也白胖了,雖然干的活很多,但是祥林嫂是開心的,因為沒有婆婆,沒有小叔子,沒有人把她買賣。但是后來,我們所說的嫌疑犯之一,祥林嫂的婆婆又把他搶了回去,拐賣給了深山坳里的賀老六,祥林嫂的幸福生活就“結束”了,可是一開始的反抗,最后也變成了不反抗。為何說“結束”,因為后來的祥林嫂又幸福了。賀老六老實又很會做,年輕有力,兩人又有了一個孩子,就像現在在城里打工的小兩口一樣,日子雖然清貧,倒也滿足。在山高皇帝遠的賀家坳,祥林嫂暫時的過上了“平穩”的“奴隸”生活,然而這勉強能使祥林嫂茍延殘喘的情景,亦如一現的曇花,轉瞬即逝了。年紀輕輕的賀老六竟死于傷寒病。本來,憑著祥林嫂的勤勞,也還可以支撐殘局,然而與她相依為命的兒子阿毛竟然不幸被狼給吃掉了。夫亡子殤,這對祥林嫂來說不僅僅是失去親人的悲痛,更為悲慘的是,她徹底地失去了她在夫家的財產繼承權,走投無路的祥林嫂終于被賀家大伯收回房子而趕出了家門!導致祥林嫂被逐的直接原因是賀氏家族濃厚的封建節烈觀念,因為祥林嫂嫁過而又死過兩個丈夫,已經被人視為尤物禍水。兒子阿毛,作為封建家族傳宗接代的工具,作為“夫權”的體現者,一旦消失,那么祥林嫂所依附的僅有的一線經濟支柱,亦就徹底地崩潰了。我們說祥林嫂沒有幸福過嗎?有,而且她曾兩度過的很幸福,但也正是這兩度的幸福是她的整體命運顯得更加的悲劇。迫于生計,萬般無奈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魯四老爺家做傭人。巨大的精神打擊,再加上世人的歧視冷眼,尤其是人們根深蒂固的封建節烈觀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來魯鎮時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她手腳已沒有先前一樣靈活,記性也壞得多,死尸似的臉上又整日沒有笑影”,“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漸為人們所唾棄不齒了!魯四老爺嫌棄她“敗壞風俗”,“不干不凈”,年關祝福不讓她煮福禮擺香案。閑極無聊的祥林嫂更顯得無所適從了。在“善女人”柳媽的“善意”勸導下,祥林嫂到土地廟捐了門檻,以期作為千人踏萬人跨的替身,贖了這一身的罪名。然而這一切注定都是徒勞的,因為一生嫁過兩個丈夫又死了兩個丈夫的祥林嫂,永遠也擺脫不了這封建節烈觀的桎梏!四嬸的“放著吧,祥林嫂”一聲斷喝,使她的精神防線終于被無情的現實徹底地摧毀了!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柳媽與祥林嫂是屬于同一階級的人物,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說祥林嫂是被壓迫致死的,不能簡單的說祥林嫂是被剝削致死的,同一個階級的人談何壓迫被壓迫,剝削被剝削的。在百家講壇中,北京大學的孔慶東教授也講過,魯迅在寫這部分內容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寫隔閡,知識分子和地主階級之間存在隔閡,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存在隔閡,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之間存在隔閡,最主要的是就連農民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也存在著隔閡,這就是厲害之處,以為自始至終,無產階級從來沒有真正的聯合起來,而資產階級,地主階級早就聯合起來,壓迫,剝削,無產階級卻艱難的反抗著。正是這種同一個階級的人之間的互相猜忌,互相施壓,是祥林嫂的內心更加恐懼與慌張。柳媽給她講一些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故事,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故事,讓祥林嫂的內心充滿了譴責與折磨。村子里一起洗衣,一起做飯的人們愛聽祥林嫂的悲劇故事,每天作為一種樂子來看待,聽得多了,也便厭倦了,先是仙林嫂的兒子,后來又是二次婚姻的傷疤,這些人總是拿別人的悲劇人生作為自己賞玩的材料,可笑可悲。但是這也正是魯迅小的時候真真切切體會到的東西,人情冷漠。在故事的最后,“我”作為故事的陳述者出現了,在“我”與祥林嫂之間出現了一段關于魂靈的對話,“我”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經過“五四”洗禮的知識分子,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不可一世的想要啟蒙人民的知識分子,但是在遇到祥林嫂問出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是,“我”很悚然,無法回答,最后逃跑了。這等于是破滅了一個人最后的一絲希望,如果人沒有魂靈,那么沒有活下去的信念了。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的斷裂或許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個推動力。就好像“我”在祥林嫂站在懸崖邊的時候無情地推了一把……
祥林嫂的死不是個人的行為,我們找不出誰是殺害她的兇手,連承擔百分之五十責任的兇手也沒有,我們只能說這是一個整體的結果,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是釀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她的死是精神的死亡,不是肉體的死亡,哪怕她在地主家里吃的白胖了,精神還是死亡了。是當時社會的封建節烈觀念讓她死在自己的心理壓力下,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慘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由人世推向地獄,由人變為非人,成為封建成時代勞動婦女人生悲劇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