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東北民俗流變的幾點思考

2017-03-21 20:31:03王為華叢小舟
北方文學·下旬 2016年11期
關鍵詞:文化

王為華?叢小舟

歷世相沿,群居相染構成了今日之民間風俗,學者賦予其固定的專業學術名詞“民俗”。民俗具有地域特征,亦即古人所云“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是民俗在橫向空間上的特征,從時間流縱向角度而言,“移風易俗”是民俗演進的另一特征。因為民俗是人們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結構以及倫理觀念等方面最生動的記錄或載體,因而民俗流變構成一部民眾生活文化的演進史,研究其時間與空間上傳播及傳承特點,分析其形成與變異諸因素,就可以基本把握文化演變的脈絡以及傳承上的規律特征,這也是本文選擇“流變”這一研究視角的主要原因。“從總的趨勢上看,民俗的變遷經歷異質民俗要素的共存、共生、借鑒、趨同和融合過程,構成民俗變遷的主流。并呈現出植入性、涵化性、傳承性的特質”。[1]

一、中國最為獨特的地帶

中國疆域遼闊,陽光自南而北將這片土地劃分出冷熱不同的自然帶,地域差異決定了南北意識分明,從“江南”、“塞北”這組相對概念的提出,到關東、河西、西域、嶺南等區域概念的被認可與傳播流行,人們意識到地域文化的差異,并試圖在比較中弘揚自身個性,引導民俗文化向優長的方向演進,這是地域因素進入民俗學領域并成為熱點的主要動因。

“東北”是本課題在區域上的定位,它與歷史上的遼東、關東(關外)、滿洲等地名具有前后相繼的承接關系,以“遼東”指代東北源于秦朝修筑長城的東起點為遼東;以“關東”(或關外)來指代東北是因為明代修建了山海關,界東北于關外;“滿洲”則是因滿族發源于東北而以部族名指代而具有了地理名詞的意義;辛亥革命后,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聲名鵲起,“東北”一詞隨之廣泛流行并最終取代“滿洲”成為沿用至今的地域名稱。從省份劃分的角度而言,東北還是遼吉黑三省的指代,也包括后來劃入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赤峰、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和興安盟。所以現在狹義上的東北地區指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三省構成的區域,廣義上則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地區。本文選擇廣義概念上的東北。

地理環境、生態系統是民眾的生存空間,不同的生態系統孕育不同的經濟文化類型,呈現不同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正如美國人類學家唐納德.L.哈迪斯蒂所言:“文化根源于自然,要徹底認識文化,只有聯系其根源的自然環境……”[2]

東北是中國最為獨特的地帶。大興安嶺山脈蜿蜒的走向與太行山脈及日本海——渤海的海岸劃出幾近完美的平行線,當夏季風從大海吹來,山脈的東面成了迎風面,濕潤的季風沿著山脈爬升時冷凝降雨,構成濕潤及半濕潤的氣候條件,為森林植被生長以及動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系統,人們選擇了以狩獵為主、采集捕魚為輔的生產生活方式,并催生了與之相適應的物質文化、社會組織及精神文化。

大興安嶺以“東陡西緩”的態勢東西延伸,在過了阿爾山之后完全降低下來,東西走向的燕山山脈阻擋了從海洋吹來的水汽,直接導致降水稀少,終止了沿著大興安嶺主脊線延伸的森林,取而代之的是與半干旱、干旱氣候相生遼闊草原和綿延沙地。游牧文明在此孕育成長。

除了山脈、草原和沙地,東北還有令人羨艷的南北長1000多公里的大平原,東北大平原是農耕的沃土、是優秀的農作區,農耕意識及其農業民俗在此萌生發展。

東北平原河流眾多,河流、湖濱、沼澤是魚類繁殖和肥育的場所,江河沿岸的人們也臨淵而漁。從嫩江到黑龍江,最后伸展到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江匯合處,構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漁獵文化分布帶。

這就是中國的東北,一個濕潤、干旱、半干旱并存的地方,一個漁獵文明、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共生的地方,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決定東北民俗具有豐富多元的特征。

二、東北民俗文化的多極與變異特性

歷史上,一個個驍勇頑強的民族在大興安嶺腹地、白山黑水孕育,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的先民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童年與青春,而后盤弓躍馬、殺伐攻略,建立強大政權,上演了一幕幕彰顯北方文明的歷史大劇。雖然這些一次次充當主角的少數民族在南下中原的過程中,其文化大多消失在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變遷中,但是他們的后裔成為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守望者[3],東北民俗的傳承者。據統計東北原著民族就有12個,包括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回族、朝鮮族、俄羅斯族以及漢族,這些原著民族的民俗文化不僅特色鮮明,獨樹一幟,而且均以傳統方式出現、與東北古民族文化有明顯的時空連續性特征。

另外,移民文化因素在東北民俗發展過程中影響深遠。早期流人通過自己的言行及作品將中原漢文化傳播到東北,在偏僻的北國疆土播下文明的種子,使當地“文化漸開”;清政府雖對東北實行長期封禁,但并未能阻止山東、直隸等地的災民和無業貧民的涌入,以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闖關東移民潮,據學者研究從1651年至1949年,先后有2500萬山東移民進入東北地區[4],成為今天東北人口的主體部分,由此使漢民族的傳統文化取代了東北土著文化而占據主導地位。從歷史上看,中原人移居東北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帶來了中原豐富的文化典籍,同時也將中原人的生活習俗與積淀深厚的文化傳統帶到稍顯荒蕪的東北,植入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的交織、碰撞,在共生與涵化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

外僑移民文化對東北的影響也很深遠,這里很早就有地緣因素上外僑移民,但是中東鐵路的修建,使得異域文化與資本勢力同時沿著那兩條平行的鋼軌長驅直入,這條貫穿東北的“丁”字形鐵路,由滿洲里入境,中間經過海拉爾、扎蘭屯、昂昂溪、齊齊哈爾、哈爾濱直至綏芬河出境;支線從哈爾濱向南,經長春、沈陽等,直到旅順口。鐵路的修建不僅從速度和距離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引起人們交流方式的變化。鐵路的修建給移民帶了便利,俄僑文化、猶太文化、朝鮮文化、日本文化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記。但是正如上文所言,任何民俗文化的植入,都有一個與當地民俗文化進行“雜交嫁接”的過程,東北民俗文化兼容性很強,它將外來的吸收到本土中,并在主流文化的引導下進行整合,在碰撞中產生新的 “火種”,在交流中傳遞出新的動向,在融合中生發出新的內涵,在不斷變異中求得新的發展,因而東北民俗文化在深層結構上表現出明顯的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開拓性與保守性并存、兼容性與被動性并存、多極性與變異性并存的特征。

中國近代化運動中最有生氣和活力的形態之一——都市化運動對東北民俗的傳承演變也影響至深。中國近代都市的形成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帝國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在中國設立“租界”,開辟商阜而興起的城市;另一類是由于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及鐵路的敷設而興起的城市,東北地區的都市大多是沿中東鐵路線興起的城市,這些都市的含義與中國歷史上僅具有行政中心或軍事重鎮意義的都市有明顯的區別,一是人口的高度集中;二是經濟活動的大量聚集,尤以后者為顯著。[5]經濟活動的繁盛,表現為城市對外貿易及商業手工業的集中,然后再加上產業經濟的崛起和發展,促成近代商業社會的形成,市民的心態結構、文化素質、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人際交往、風俗習慣等方面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三、巡檢“東北民俗”研究

中國史學傳統歷來重視制度史、軍事史,而忽略社會文化史,偏于華夏政治中心的東北地區更是如此,有關東北社會文化史方面的文獻記載少之又少。洪皓《松漠紀聞》中記載,女真人初興時,“皆不知記年”,“是以草一青為一歲”。 “女真舊不知歲月,如燈夕,皆不曉。己酉歲,有中華僧被掠至其闕,遇上元,以長竿引燈球,表而出之以為戲。女真主吳乞買見之,大駭,問左右曰:‘得非星邪?左右以實對……后數年至燕頗識之,至今遂盛。”[6]《松漠紀聞》此處記載證明是北遷僧人在東北首先傳播了上元節張燈的習俗。

就東北區域文化研究而言,清代前期,出現了一批流人所創、與東北區域文化有關的私家筆記與紀行之作,諸如《寧古塔山水記》、《寧古塔紀略》、《絕域紀略》、《龍沙紀略》、《東行風俗記》、《天東小紀》、《珂雪集》、《卜魁集》等等。東北流人的這些著作均以其實地所見所聞為依據,以各自不同的關注角度,以生動寫實的筆鋒記錄了與當時東北地區的歷史概況、地理生態、民族風俗、政治制度、經濟貿易、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史實,在他們的描繪中東北社會生活圖景躍然紙上,其生動細節充實了由正史、實錄等文獻所失載的東北歷史框架,對后人研究東北區域文化提供了詳實的依據。

世界范圍的東北歷史文化研究始于十七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分別是俄羅斯的С·С·米哈伊洛維奇(史祿國)為代表的早期民族學學者,日本的以白鳥庫吉為代表的東洋——滿蒙學派和以清代學人吳大澂、胡傳與曹廷杰為代表的中國東北邊疆史地研究者。俄國學者對東北亞歷史文化(含中國東北歷史文化)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7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沙皇俄國學者為適應本國政府侵華和對遠東地區統治的需要,進行了大量的民族學田野調查與考古發掘工作,獲得了大量資料,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批學術著作。20世紀初至20世紀末為第二階段,這一時期蘇聯學者的東北亞歷史文化研究成果較客觀,科學性亦較強。蘇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和遠東分院,組織一批學者進行遠東地區民族調查、考古調查與發掘,及相應的研究工作,如Н·А·利普斯基,А·П·身克拉德尼克夫、Ю·А·謝姆、А·В斯莫良克等。俄國學者關于黑龍江流域民族的田野調查資料得到了世界學術界的重視,Л·И·什連克、Р·К·馬克的民族學著作,曾被西方學術界譽為“關于東北亞民族的第一手材料”。

日本的東北亞歷史文化研究主要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洋——滿蒙史學”時代,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東洋史學開創者那珂通世,以其著作《支那通史》完成了突破研究中國歷史舊的傳統模式的實踐。日本東洋史學派的另一主要人物內藤虎次郎(內藤湖南)則根據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方發現的《永寧寺碑》進行深入研究和考證,糾正《滿洲源流考》的一些錯誤說法,論證了明代疆域已經達到黑龍江下游與沿海一帶。白鳥庫吉是研究東洋——“滿蒙”史的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在“滿鐵”株式會社建立了學術調查部,開始有計劃地組織研究“滿蒙”歷史地理,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1950年至今,應有像阿南惟敬、神田信夫一樣的學者致力于東北亞歷史文化的研究,形成一支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

清代學人吳大澂、曹廷杰、胡傳與黃維翰是近代中國東北邊疆史地研究的開拓者。1880年,吳大徽在東北面臨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危急時刻,受命赴吉林辦理防務,翌年又以“督辦”身份主持“三姓、寧古塔、琿春防務”和“屯墾事宜”。在這里,他先后結識了曹廷杰、胡傳等一批有識之士,共同致力于東北疆域沿革勘正,為傳承東北文化、鞏固邊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作為中國近代考察東北第一人的曹廷杰,對黑龍江流域民族、歷史、地理、古跡、社會經濟作了比較全面的調查。他的著作《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亞東偏紀要》和《東三省輿地圖說》為東北史地研究起到奠基作用。現代東北區域文化研究開始于傅斯年、金毓紱、凌純聲等人。傅斯年先生的《東北史綱》是中國現代史上研究東北區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金毓紱主編的《遼海叢書》收集珍貴的東北文史資料達83種,計380卷,是第一部關于東北歷史、地理、考古、民俗方面的大型文集。凌純聲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則開啟了中國學界對東北區域文化田野調查的研究之路。其后,較為著名的東北區域文化研究學者還有金啟琮,他的代表著作有《女真語言文學研究》、《京旗的滿族》、《金代女真研究》。以上這些學人的研究確立了東北史及東北文化研究的高度坐標,也為后人研究提供了可依據的藍本。

進入上世紀80末、90年代初期,東北地域文化研究得到了東北三省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發展迅速。經過2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具有相當影響的學術成果。首先是在古籍整理方面成就突出,由李樹田主編的《長白叢書》和李興盛主編的《黑水叢書》陸續出版,對東北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開展厥功甚偉。之后是東北地域文化研究在歷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如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張碧波先生擔綱國家社會科學“七五”重點項目“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課題,從民族文化史角度對東北(乃至華北、西北地區)區域文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整理,出版了頗受贊譽《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1995年)。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張碧波先生又率先提出了開展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的倡議,引起東北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近年已有《東北古族古國古文化研究》(2000)《多維視野中的黑龍江流域文明》(2006)、《黑龍江流域文明新探》(2011)等著作面世。加之李興盛的流人研究、朱國忱、魏國忠先生的渤海史研究,堪稱碩果累累。此外,近年東北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工作的開展,成就也十分令人矚目,陸續出版了一大批學術成果,如在馮驥才先生主編的《中國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叢書》中入選的東北項目十分之多,顯現了東北地域文化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東北區域文化研究所取得的不菲成績為本課題研究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東北區域研究的深入,東北民俗流變研究則無從談起。民俗學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而關于東北民俗史的研究更堪稱薄弱環節,截至目前,尚未有專著出現,雖時有零星文章發表,但多僅是從旅游、方言與文學作品方面的涉獵,從流變的角度對東北民俗進行整體梳理尚屬空白。

四、東北民俗特色符號及其流變

本研究報告根據東北區域開發史,分別從物質生產生活民俗、社會組織制度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民俗、以及民間文學藝術等方面選取最能代表東北風貌的典型民俗事象,不作面面俱到的展示,立足東北歷史文獻與近年東北區域文化研究最新學術成果,運用民俗學理論對東北民俗基本特征、表現形式進行系統梳理,概述其分化與整合現象,厘清東北民俗的發生、發展、繼承脈絡,總結導致東北民俗流變的原因,為民俗傳承提供可行性建議。

本文僅以三例東北典型民俗事項闡釋作者的思路及寫作范式:

(一)“冬捕”民俗傳承軌跡

“冬捕”是一幅極具生命張力的東北漁獵民俗文化圖景,它與東北人冬季“貓冬”習俗形成鮮明對照,更能體現東北人的生存意志。冬捕的歷史可追溯到契丹人鑿冰取魚的生產方式,這一獨特的技能在遼代特有的“春捺缽”制度中升華為“北方盛禮”[7],進而被后世傳承為東北獨具特色的漁獵民俗,“坐咚庫”、“镩冰洞”與“大網捕”等漁獵技術也被后人不斷發揚與改進。而“契丹主達魯河釣牛魚,以其得否,占歲好惡”[8]的祈神占卜之俗在的薩滿文化的影響下成為風俗定制影響了后世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諸多北方漁獵民族,形成了冬捕之前“祭湖”、“醒網”等民間祭祀儀式。盡管這種漁業民俗曾因無節制攫取以及工農業擠壓而遭遇幾近被絞殺的逆境,但是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中,古老的“冬捕”民俗又煥發了生機與活力,“查干湖冬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官方為了迎合旅游經濟、打造文化名片而重新構建祭祀儀式……中國北方惟一的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依舊在冬季的江面上輪演“斗斗鉤”、“撒冬板兒”“坐咚庫”、“大拉網”……于是,古老的冬捕習俗的社會價值及傳承機制又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二)“楛矢石砮”演變路徑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的源泉,而發明則是引起社會與文化變遷的首要因素。弓箭的發明凝聚著早期人類的智慧,它將簡單的投擲變成機械化的裝置,遠距離的射程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人類自身安全,射殺野獸準確率也隨之提高,這項發明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東北古老的漁獵民族肅慎人的“楛矢石砮”從狩獵工具和戰爭武器演變為進獻中原王朝的珍貴禮品,同時成為東北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保持頻繁交往和密切聯系的證物。從狩獵之射到射禮觀德的文化之射,再到胡服騎射,從教民以禮到教民以戰,從“習武木蘭,不忘家法”到今日民族體育文化技藝以及現代集健身與休閑為一體射箭場館的興盛,弓箭參與了人類心理定勢和思維習慣的起伏變化過程。

清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及民族特色將弓箭升級為國家禮儀的一種,形成了完整的大閱禮儀用弓用箭標準,其所采取的“國語騎射”教育也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滿族文化圈”,促使騎射之習俗代代相襲,以至形成具有象征意義民俗。諸如滿族傳統婚禮中有“新婿用弓矢對輿射之”[9]的儀式;錫伯族的青年男女交往常常也以弓箭結緣;科爾沁蒙古族婚俗“賜箭儀式”則伴隨著充滿英雄浪漫主義情懷的傳統大歌《賜箭頌》的演唱;“背上弓箭娶親”的蒙古人婚禮中少不了以搶“弓箭”為主的“轉撒袋”儀式;東北許多民族婚后生了男孩兒門上掛弓箭為標識;生子三天后舉行“射天地四方”的儀式;包括東北民間記錄家譜以箭頭代表男性的方式等等,都反映了東北射箭民俗作為一種文化模式的歷時態演進過程。

射箭民俗從原始漁獵社會的文化模式、傳統農業文明的文化模式一路走來,與現代工業文明模式及生態文明相遇,它必然產生變異以適應新的生存土壤,其傳承主體和傳承心理也隨之改變。無論以民族傳統節日為生長沃土的民俗體育項目,還是以時尚健身為目的向新型消費文化的轉向,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

(三)從滿族家祭看民間祭祀風俗流變

中國文字“神”最早寫為“申”,仿佛一條接天通地的玄性巨手,它不僅是古人對穿越云層的曲折電光的想象,還是古人對外界事物感到敬畏與茫然時所產生的十分具體而夸大的自然對應意識,敬神反映人類試圖與神建立起一種親密關系的主觀愿望,他們在膜拜神所擁的權利和力量的前提下,又賦予神以人類的性格,希望神庇佑人類的繁衍生息,幫助人們實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戰勝重重困難的理想愿望,于是祭祀逐漸成為一種儀式制度,擔綱民眾向神祇祈求福佑或驅災避禍的愿望,這是人類做出的最能鼓舞他們的生存意志的選擇,這也是自古以來祭祀在民眾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原因。當人類由族群向氏族家庭轉化時,更具個性的家庭祭祀形式出現了,伴隨著人們對人自身力量的認識,人類的祖先也被神話,并逐漸成為家庭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祭祀以其深厚的民俗情感而成為家庭中的重大事件。

然而“家祭”這一常見的民俗詞匯在《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中被定義為“漢族民間祭祀祖先的風俗”[10]卻未免片面,因為漢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家庭祭祀在功能與需求上不僅與漢族家祭有著共同的指向,而且在某些方面更具特色,比如滿族家祭。

滿族家祭是以共同血緣關系的同姓氏族或居住在同一地區的分支家族為單位所舉行的祭祀活動,曾是滿族民間十分活躍而盛行的,許多部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比較完備祭祀神靈體系,為了削弱各部族的獨立意識清政府還多次下令禁止滿蒙八旗私祭,但是效果不顯著,家祭活動依舊在民間很私人、很隱秘卻又很普遍地存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政府頒布乾隆皇帝欽定書名并為之作序的《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這一祭祀程式的規范藍本集納了滿族歷史上各種祭祀儀式,收集、整理、考訂了各類儀祝、贊詞、祝詞,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祭祀神位、祭品、儀式以及祭期做了詳細的規定。《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推廣至民間,引導滿族祭祀逐漸走向規范,基本遵循 “三年小祭,五年大祭”的規律,也按需求可分為常例祭、燒官香、許愿祭、續譜兼祭祖等多種形式。家祭分為三天,圍繞祭神、祭天、“換索”等儀式進行。雖然家祭活動的數據搜集和場景再現都很有難度,但在一些民俗志和民族學者自身回憶性文章中不難覓其蹤影,近來隨著傳統民俗文化復興活動,一些當年只能在典籍史料中一窺究竟的滿族家祭,成為一些滿族人自發“弘揚”的民俗活動,大量的家祭活動不僅圖文并茂在呈現,而且還吸引了不少學者,甚至有流于“表演”的狀況,盡管這種儀式表演成分偏高,但也可視為滿族傳統家祭的又一種延續方式,從中可以了解傳統家祭的基本風貌。因此,本研究報告以最具東北特色滿族家祭為例,以史料分析以及田野調查為依據,闡述其特點及演變軌跡。從滿族家祭與薩滿信仰的關系、家祭要素、儀式特點、功能需求等方面分析滿族家祭傳承變化軌跡。以此為依據探討民間祭祀風俗的流變趨勢及傳承問題。

以上僅僅是部分思考,有關“民俗視域中的東北民間動物意象嬗變”、“公共空間的集體藝術的演進:從‘踏硾到秧歌再到廣場舞”、 “東北民間文學‘峰谷起伏的傳承態勢”、“多民族民俗融合的見證:從勒勒車、花轆轤車、朝式牛車到膠皮大車的進化”、“東北飲食民俗發展特色”、“拾到拾到東北話”等問題均屬本課題的研究范疇,作者將運用歷史文獻法和民俗學田野調查法,輔以音像采錄、邊緣交叉學科式等方法進行分析論證。

五、東北民俗流變原因及研究宗旨

在文化復合趨同占文化演替主流的全球化背景下,活態民俗成為現代化進程中最脆弱的部分,民俗的衰退變異十分嚴重。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源自傳承方式,傳承人身口相傳的方式本身就會造成文化鏈的脆弱,加之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的差異性,包括記憶的不完整性、模糊性以及口頭傳播走樣等因素,都會造成這種傳承方式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民族遷徙以及人口的流動往往造成族群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在習慣勢力、傳襲力量和心理信仰等約束力的作用下,民俗在遷徙中發生橫向傳播,但是不同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也不可小覷,為適應新的條件和環境,民俗必然發生調整甚至改變。第三點,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必然導致民俗的更新和變化,城市化進程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勞作模式,傳統民俗事項的延續受到沖擊和阻滯,許多民俗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發生嬗變,民俗之源在農村,選擇傳統農村典型民俗事項可以順藤摸瓜找到民俗文化之本,但是城市化進程往往消解傳統民俗或者使之發生改變,如何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樣性,避免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單一化的危險,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使其優秀的文化因子得以延傳,這也是我們研究東北民俗流變的一個宗旨。

東北民俗流變研究是對東北區域文化研究的深入,通過這一研究將進一步厘清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在文化方面的聯系。不僅要明確東北民族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歷史格局的形成做出的卓越貢獻,還要科學地認識東北民俗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等問題,我國歷代以漢文化為中心的典籍文獻雖然涉及東北民族的歷史,但多以異質文化、域外文化來對待,受到漢文化中心主義及其代表的民族法統觀念的嚴重影響。我們有必要通過研究對以往孤立、靜止、狹隘的史學觀點、資料予以分析和辯證,正視一代又一代東北民族所共同創造的獨具特色的東北文化圈與中原華夏文明并存。

參考文獻:

[1]趙穎.城市化進程與民俗文化[J].蘭州學刊,2011 (03):219.

[2]唐納德 .L. 哈迪斯蒂著.生態人類學[M].郭凡,鄒和譯,文物出版社,2002.11,5.

[3]王為華.鄂倫春族[M].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12, 3.

[4]劉德增.闖關東: 2500 萬山東移民的歷史與傳說[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5]王為華.《黑龍江流域文明》 第三章 從中東鐵路的建設和外僑異國文化對黑龍江流域文化的影響看黑龍江流域的近現代文明[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6]洪皓 《松漠紀聞》 中華文本庫, http: //www.chinadmd.com/file/v6cerc6swuzcwarp6prtv3ai_7.html

[7] 程大昌.演繁露[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 四庫影印本第852冊,2010 , 3: 176.

[8]程大昌.演繁露.

[9]清·昭梿: 嘯亭雜錄 卷九, 滿洲嫁娶禮儀.

[10]王景琳,徐匋主編.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1992.12: 702.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天天色综网|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妖无码第一页| 免费在线色|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欧美h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第一页|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久久综合激情网|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亚洲综合色吧|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在线国产资源| www.精品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亚洲h视频在线|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午夜爽爽视频|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精品动漫|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第八页|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色图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蜜臀AV在线播放| 干中文字幕|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午夜日b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操国产美女| 日韩精品资源|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一级全黄毛片| 58av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