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山
摘要:高中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一直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本文對現在高中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化學;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98-02
1.加強對教學主體的認識
教與學,應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教與學就應該相輔相成,相互補充。俗話說:"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例如,雕刻家面對一塊石頭,他肯定不先忙著下手,而是細細的琢磨,這塊石頭像什么,質地是什么,有什么缺陷等,然后再雕刻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同樣的道理,我們面對的學生,在教學前,我們也要對他們細細的琢磨反思,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就像一位軍事家戰前觀察作戰地形一樣,我們了解學生的過去和現狀,才能知道把學生培養將來的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可以通過分卷調查法、觀察法、實驗對比法等,了解認識學生,使一切都了然于胸,才能找到適當的解決途徑。要相信,"天生他才必有用"。
教學,應以學生為本,讓其樹立充足的自信心,然后因材施教,助其成才。
2.課堂觀的轉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基本上是教師——學生的單向傳遞,美國教育家林格倫曾把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單向交流,教師講,學生聽;第二種是雙向交流,教師問,學生答;第三種是多向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問答;第四種是綜合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所以,我們的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應該由單一轉向多向,即同學、教師,同學、同學,相互之間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交流、探討。要認真落實教學大綱規定的化學教學的三大任務,即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發掘化學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和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促進他們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同時,還應在日常的教學中,細水長流式地對學生進行嚴謹的學習態度教育、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傳授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我們更應重視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使學生變"高分低能"為"高分高能"。
以前我們過分地強調保持教師的尊嚴、保證課堂的紀律性、嚴肅性,使課堂氣氛緊張,學生情緒受到壓抑,現代心理學證明,緊張的情緒是妨礙學習,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營造和創立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愉快的學習,精心設計問題、練習、實驗,讓學生感到學習有趣味、有意思,現在流行的諸如"愉快教育法"、"快樂學習"等均屬這種類型。
在每節課的45分鐘內,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師用于講課,而在美國,每節課只講10分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提問、消化、教師不"承包"學生的學習,教師不再以講為主,而是以導為主,變"講師"為"導師",學生不再以聽、抄、記為主,而是以練、思為主,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自己閱讀、思考、質疑,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說的那樣:"能看見的東西用視覺,有氣味的東西用嗅覺,有滋味的東西用味覺,能感觸到的東西用觸覺",使學生活動成為教學的中心環節,在寬松、自然、和諧的氛圍中,讓知識、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進學生的心田,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課堂觀。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課前預習。預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當然這種預習并不是要走馬觀花似的,而是要用心、用腦去預習。要通讀教材,弄懂這節課要講的是什么內容,通讀完之后要想想哪些內容是自己已經明白的,哪些是不需要去了解的,而哪些又是重點;在第一遍通讀之后,再去進行細讀,發掘教材中比較深層次的內容和含義,帶著為什么的心態對待每一個知識點,并對重要的概念還有關鍵詞做好標記,把自己想要理解但是還需要老師講解的地方進行記錄,以便于向老師請教;在預習中還要懂得新內容與前面知識的聯系,把自己理解不了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并看老師是怎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這樣有助于培養自己對待問題的能力。其次,課上聽講。由于課前進行了預習,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比較活躍的思維,注意力也是比較的,可以這么說,聽講是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課堂上一定要緊跟老師的思路,抓住重點,帶著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聽課;在上實驗課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觀察實驗,并積極思考,注意觀察實驗的現象,抓住最本質的內容。最后,課后復習和鞏固。在前面兩個基礎上,課后復習和鞏固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后復習是讓學生能夠把課堂上比較急促地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進一步的吸收;課后的鞏固需要做一定的習題練習,把已經學到的知識能夠真正應用在解題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