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構建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是建設合肥市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滿足市民多元化學習需求的需要,是落實國家和合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建立“學分銀行”制度、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要求,是完善合肥市終身教育體系的有效措施之一。
關鍵詞:合肥市;學分銀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0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0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國務院在2014年印發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轉換制度,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實現多種學習渠道、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相互銜接,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本文從合肥市實際出發,分析合肥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以下簡稱“學分銀行”)制度建設過程中的實踐工作,并提出對策。
一、合肥市終身教育發展現狀
2014年合肥市依托合肥電大成立“合肥社區大學”, 通過社區大學(市)-社區學院(區縣)-社區學習中心(街道、鄉鎮)-社區學校(社區、村)四級網絡機構,將終身學習資源覆蓋全市城鄉,惠及全體市民。由合肥市教育局主辦,合肥某成人高校承建的“合肥終身學習網”是一個市、縣(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居)四級平臺互動、資源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公益性網站,也是我市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的一項基礎工程、惠民工程。
截至2016年10月30日,合肥市共有2個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區、1個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1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1個縣入圍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9個國家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道;44個省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道,16個省級社區教育示范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61個市級社區教育示范街道,31個市級社區教育示范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
同時,通過著力打造“一街一品、一居一特”的社區教育模式,形成了集廬陽區“家庭情商成長計劃”、包河區“書香常青·快樂閱讀”、蜀山區“老年大學”和瑤海區的“快樂家園兒童俱樂部”等終身教育的活動品牌,并遴選出兩個全民終身學習體驗基地和8個終身學習體驗點。
二、合肥市學分銀行實踐
建立實現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的學分銀行制度,對于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無疑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無論對個人、機構還是國家,都能從制度創新中獲得利益。合肥市的學分銀行實踐工作具體如下。
(一)“合肥終身學習網”學分制度實踐
2014年合肥市教育局依托合肥電大建成“合肥終身學習網”,初步建立了學分暨學習幣兌換制度,學習者通過注冊成為網站學員,學習一門課程,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并且設計學習幣獎勵制度,學習者可以在注冊、登錄、學習、參加網站調查、資源征集、上傳學習成果、發表日志等七種途徑獲得學習幣。通過實物兌換的方式轉換學習幣,實現學分積累和學分消費。截至2016年10月30日,“合肥終身學習網”共積累130667個學分,1969萬學習幣。
(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學分與“合肥終身學習網”學分互認
2015年11月,我校利用合肥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的優勢,創新模式,在“合肥終身學習網”設立專欄,初步實現合肥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公需課學時與“合肥終身學習網”學分互認,學習者通過“合肥終身學習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并獲得學分,就會得到合肥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的認可。學完24學分,就可以得到基地出具的證書,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繼續教育學時認定。
2016年,“合肥終身學習網”已具備公需課,經濟類、會計類、建筑類、新聞類、機電類、環保類等11個專業共2130課時,基本滿足合肥市專業技術人員各專業各層次繼續教育學習要求,實現全面轉換。
三、合肥市學分銀行建設策略
合肥市在學分的積累、轉換、轉移上的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雖然獲得一定的口碑,但是離學分銀行制度的建立,還有很大距離。故有以下建議:
(一)成立合肥市學分認證中心
學分銀行制度建立及業務處理,應該建立專門負責機構,擬定為合肥市學分認證中心,負責學分銀行的信息發布,學習者學分信息查詢,學習成果名錄管理,課程資源標簽管理,認可、積累、轉換業務管理,學習路徑指引,終身學習賬戶管理,學分銀行賬戶管理,人力資源服務管理等相關業務處理。
(二)建立學分銀行制度
根據國家開放大學學分認證中心的學習成果認證,對已有學習成果進行認證和標注(領域、類型、等級和包含的單元),以及學習成果轉換,包括單向轉換,即學歷認定非學歷和無定式學習成果雙向轉換,改造老成果、組合新成果縱向銜接(不同層次學歷進行縱向銜接)等相關理論成果,制定合肥市學分銀行制度。
(三)在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中嘗試“課程立交”
利用合肥電大自身優勢,嘗試在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中建立“課程立交”,在合肥職工科技大學中的某門課程與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專業的某門課程之間建立轉換機制,進行不同學習成果的“學分立交”,初步探索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通過認證架構“證書立交”,實現學歷教育、社區教育和職業培訓之間學習成果的相互轉化、積累和認證。
(四)成立市級學習成果互換聯盟
學習成果互認聯盟是在教育部指導下,根據國家推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建立的相關文件及試點精神,由合肥電大或者合肥社區大學聯合各類頒證機構共同發起、自愿組建的基于學習成果框架進行學習成果互認和轉換的非營利性、非法人、開放性合作組織。建立聯盟的目的是實現更廣泛的專業層次和證書之間的轉換互認。
(五)建立O2O學分統算
為了實現“合肥終身學習網”線上線下的互動學習,創新模式,發放市民學習卡、手機、pc等終端實現O2O學分統算,線下學習的記錄,能夠即時在網絡上積累,加入個人終身學習學分賬戶,突破形式的局限,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構建市民終身學習“服務圈”。
(六)學分與學習消費
對于沒有證書要求的學習者,他們的學習屬于興趣學習。學習行為在學習消費中得到激勵,我們要繼續施行學分與學習幣的兌換制度,鼓勵學習者的終身學習行為。學習者在獲得學分的同時,通過合理兌換,獲得學習幣,再用學習幣的形式,獲得學習獎勵和實物獎勵。
教職成[2016]4號《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推進學習成果積累轉換,鼓勵有條件的省級和市(地)級教育行政部門先行先試,探索建立居民個人學習賬號,開發、研制具有學時記載等功能的社區學習卡,記錄學習者注冊報名、培訓考勤、線上線下學習學時等具體信息,形成居民終身學習電子檔案,探索建設社區教育學分銀行。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社區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制度及激勵機制?!苯刂聊壳埃瑖议_放大學已經在全國設立了67個省級認證分中心,基本建成學分銀行信息平臺,學分銀行相關業務還沒有在市級層面展開,相信很快,學分銀行業務就會形成市級聯盟,我們要積極做好基礎工作,融入國家級學分銀行建設中,為我市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城市的構建做出自己的貢獻。